就我填报志愿的基本经验来说,关于专业、学校和地域的选择一直在志愿填报中家长和考生很纠结的问题,这边根据专业类别的划分及目前的就业给到一些建议:
理工科在志愿填报时建议遵循“专业第一,大学第二,城市第三”的原则。
为什么建议理工科类最好专业第一呢。要知道,现在很流行的工科类的专业,不管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等,这些专业的专业度极高,技能性很强,没学过基本上不太会这方面的操作。所以说学好这些,最好找专业领域较强的学校。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大学四年后毕业,就业单位在招聘理工科类学生所关注的点是主要是专业第一,大学第二。比如说华为和国家电网,近几年的校招的数据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未来想进企业的文科生来说,建议遵循:“城市第一,大学第二,专业第三”的原则。
大家都知道,文科生的专业性没有那么强,这意味着大学毕业可能没有什么技能性的硬本领,更多的是凭自己的软实力。而软实力的提升是在一次次机会中锻炼得到的。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本科后想直接进入职场,那么最好先考虑大城市,因为大城市有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这样也会给你在更多的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对于未来想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深造的文科生来说,建议遵循:“学校第一、城市第二、专业第三”的原则。
如果说未来想进到学校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建议去一所更有知名度的大学。因为用人单位通常会用学校的层次,比如985、211或者双一流来筛选对应聘的学生,特别是在用报考人数特别多的情况下,这似乎是一种“最为公平的方式”。事实上,很多非技能型的用人单位对于中国大学学科评估和专业的排名并不了解,所以它只能通过学校的层级来衡量这个人各方面的能力,尽管这会有失公平,但确实一种最为“省力”的做法。当然,这是大部分情况,不排除有极为优秀的毕业生让用人单位破格录取!除此之外,对于文科类想要深造的学生,大学的排名也很重要,通常来说,综合排名靠前的大学在保研名额上会更多些,这也会给深造学习带来助力!
尽量考虑大城市,而且是高校资源比较丰富的大城市。
比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北武汉等地。我觉得,读大学首要的是城市,城市承载的是教育、文化,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万里,不只是路程之遥远,还在路上之厚重。就中国的城市来看,越是大的城市,越是有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术、科研、活动等等各个方面,一般小城市是无法比拟的。
在考虑大城市的同时,尽量先考虑211。
在一些大城市,211以上的学校本身就会比较多,只是可能存在一些差别,但如果同时兼顾了大城市与211两个因素,这样的学校也算是不错的,可能还会比有些偏远地方的985不会差。
当然,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分数上不了211,但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些没有名号的高校。而这样一些大城市的普通高校,虽然没有211名号,但可能并不比一些偏远地区的211差,甚至还要强。
一些偏远地区或三线城市的211,很大程度上是你照顾的。
从当年985、211的评选来看,并不完全按照学校实力来选择的,而是加入了一些平衡因素,尤其是偏远地区,并不比大城市的普通高校要强。
如果能够在大城市的普通高校中选到好的专业,我认为还是要舍得抛弃一些偏远地区的211。因为有些优势专业,恰恰可能就在一些一线城市的普通高校里。
总结:
是去一线城市读普通大学,还是去三线城市读211大学,这是成绩中等的高三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很纠结的一个问题。填报志愿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而不能绝对说是一线城市好,还是三线211好。
我们上大学的目的说的实际一点就是为了我们至少要找一份不错的工作,然后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最后能够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所以我们在选报志愿的时候呢,也要以这样一个标准去选择专业和院校。
教育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更是这个城市综合资源的教育,这个到大学的时候更明显。地区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尽量不要选太差的地方。
如果仅考虑地区这一个因素,我的观点首先要选一线城市,然后是省会副省级城市,离家比较近的地方,还有特殊比较关注的城市。但地区的选择一定是一个底线,所选专业和地区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你选金融学,那上海肯定比长春要好得多,但要学车辆工程那长春应该比上海好。院校的选择一定是和专业和未来职业相联系来综合考量的。
很多非211的一线城市的普通大学要比三线城市的211大学分数要高,国家选定211的一个标准是一个省至少有一所211大学。这就造成那些偏远地方的211大学,无论在学校规模建设上,还是科研实力上都比一线城市的普通大学要逊色一些。比如说非211大学的中国科学院,外交学院,南京邮电大学,上海中医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他们的学科实力和学校实力,都非常强大。
比如南京邮电大学,在行业内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每年移动,华为都会来进行校园招聘。还有那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是原来的南京气象学院,他的大气科学和北大并列第一的,国家的气象部门的从业人员呢,几乎都是从这个专业毕业的。
如果想在本科阶段就业的话,最好还是去大城市,大城市的机会多,增长你的见识,拓宽你的视野。在见识和视野的不断积累和升级的过程中,也可以继续完善和细化自己的职业规划。
虽然现在是网络的社会,但是一线城市的国际化交流和文化碰撞,还是小城市无法比拟的。对于有野心,将来有强烈改变自我观念的孩子,去大城市一定优于小城市。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我们在认知层次上的差距。
当然去三线城市的211也是好处多多,比如说,大学毕业以后,你想考公务员,或者说想考研,211这个大学的招牌还是比普通大学要亮一点,高校招收研究生时,比较看重985,211学校的学生,那这时候,你如果去一线城市读个普通大学,就不如去读这个211大学了。所以说我们选城市,一定要和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
还有这样一类孩子,毕业后工作就都被安排稳妥了,对于大城市的孩子来说,无论去哪都行?对于小城市的孩子来说,还是建议去一线城市上大学,趁着年轻出去看看。说不定会遇到比老家更合适的工作机会。当然有很多人不喜欢一线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喜欢慢生活,那还是去小城市上个211更适合一点。
我高中的时候,在县城上的,那时候考大学没有现在这么容易。我们文科班,大部分都是填的省内的学校,只有一个学美术的女生,报考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并且被录取,后来毕业也留在上海工作并且安家。对于后代子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的高起点。
而当时我们班考的最高的700多分的那个女生,却报考了洛阳工学院,虽然后来也考了郑州的一个大学的研究生,并且现在发展的还不错,但是总体来说,他那个分数和他的个人能力,如果说报个一线城市的大学,对他个人的职业发展会更好。
是去一线城市读普通大学,还是去三线城市读211大学,都不是头脑一热,大腿一拍那么简单的事情,必须要和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来综合考量。
总的来说,就读专业的类别和未来的规划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所以我的志愿填报总原则是:先城市,再大学,最后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