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一个孩子,
但却是世间最伟大的母亲。
01
袁隆平去世后,
媒体曝光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显示:
1930年,
袁隆平出生之时,
为他接生的医生,
竟然是林巧稚。
02
有人可能不知道林巧稚。
其实林巧稚,
也是一个巨了不起的人:
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院士,
也被称为“万婴之母”。
03
▲中为林巧稚
1901年12月23日,
林巧稚出生在福建鼓浪屿。
其父亲是一位归国华侨,
母亲是一名普通妇女。
林巧稚5岁那年,
母亲患宫颈癌去世,
因为丧母之痛,
她从小就立志:
“我要学医。”
04
1919年,
她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
留校做了老师。
做老师虽好,
但她心里依然念着医学。
1920年,机会终于来了,
北京协和医学院对外招生,
于是她参加了考试。
前几科考试,
她都答得很不错,
哪知最后考英语时,
发生了意外:
一位女考生中暑晕了过去,
碍于女生身份,
监考老师不便施救,
林巧稚就跑了过去。
因为救人耽搁了太长时间,
林巧稚没有做完英语试卷。
协和在全国只招25名学生,
因为英语试卷没答完,
林巧稚觉得这次考试完蛋了,
没想到一个月后,
她竟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原来监考老师给协和写了一封信,
赞扬林巧稚乐于助人,
处理问题沉着冷静,
是做医生的好材料。
协和医学院查看她的前几科成绩后,
决定破格录取她。
05
协和医学院,考试极严。
它的及格分不是60,而是75。
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
两门主课不及格,淘汰。
当时协和学生淘汰率极高,
近四分之一的人无法毕业。
刚进入协和的时候,
林巧稚非常吃力,
她在女子师范读书时,
没学过物理和化学。
相当于这两门课程,
她要从零开始学起。
但1929年她毕业时,
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
还摘得了协和毕业生最高荣誉——文海奖。
此奖每年只授一人。
这也是协和医学院,
第一次有女生获得此奖。
06
因为成绩优异,
北京协和医院好多科室,
都向林巧稚抛出橄榄枝。
但没想到林巧稚,
竟然选择了很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
为什么选择妇产科呢?
“当时的中国,
产妇的死亡率高达1.5%,
新生儿的死亡率高达16%。”
林巧稚的想法很朴素:
想拯救更多母亲和婴儿。
07
协和医院聘用林巧稚时,
聘书上写着:
“兹聘请林巧稚女士,
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
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
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当时协和实行24小时工作制,
觉得女医生如果结婚生子,
难免会影响工作,
所以规定女医生不许结婚。
(这一规定早已废除)
正是这一规定,
让林巧稚错过了缘分,
一生无缘结婚和生育。
08
▲稚留学美国
之后几年的事,
我就不赘述了。
反正林巧稚非常出色,
是他们这一届学生里,
第一个晋升住院医生的人,
第一个成为副教授的人。
1939年,为拓展妇科知识,
她选择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留学。
留学期间,
因为表现出色,
她被美国方面聘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
其导师著名妇科专家艾蒂尔,
希望她留校:
“林,留在这里你前途无量。”
但林巧稚婉拒了,
“我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的母亲和婴儿,
需要我回去。”
1940年,林巧稚回国后,
升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
她也是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09
▲免费收费的记录
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进驻协和医院,
医院被迫关门。
为了继续救治病人,
林巧稚在北京东堂子胡同租了几间房,
开了一家妇科门诊,
挂牌看病,出诊接生。
开这个诊所,
她也完全是“劫富济贫”,
“只收比较殷实家庭的钱,
而对很多穷人免费。”
有时不仅免费,她还要倒贴。
据她的房东说:
“林医生出诊的时候,
常在出诊包中放一些钱,
以救济困苦的病人。”
10
在这里,说一个小插曲。
2015年的时候,
一位老太太去北大人民医院求诊时,
出示了几张自家长辈的病历复印件。
医生一看病历,惊叫起来:
“竟然是妇产科泰斗林巧稚书写的病历。”
病历一曝光,
立马成了热点新闻,
网民们纷纷感叹:
“现在医生书写的病历,
跟林巧稚书写的病历相比,
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林巧稚书写的病历,
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
不仅端正工整、一目了然,
而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1942—1948年,
林巧稚在开私人诊所和到北平中央医院坐诊期间,
书写了8887份这样的病历。
大师就是大师。
11
再说一个小插曲。
林巧稚接生过的名人,
除了袁隆平,还有很多。
如傅作义的小儿子,
如冰心和吴文藻的三个孩子,
如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两个孩子,
如很多大领导的孩子,
都是林巧稚引领到人世间的。
12
1948年5月,
协和医院复院后,
林巧稚关了诊所,
回协和继续担任妇产科主任。
1948年秋天,
蒋介石的保健医生卢致德,
写了一封信给林巧稚,
他是林巧稚的协和同学:
“时局难卜,前途未料。
如愿来宁,我当尽心。”
但林巧稚没有去南京。
13
1948年,平津战役前夕,
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
给林巧稚送来一张机票,
可搭乘任何航班去任何城市。
傅太太特别说:
“这是很多人用金条都换不来的。”
但林巧稚还是选择了留在北平。
14
1949年秋天,
林巧稚收到一个红色请柬,
她打开一看,
里面竟是开国大典邀请函:
“协和医院林巧稚教授:
兹定于十月一日下午三时,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
特请光临。”
受邀参加开国大典,
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啊,
但10月1日那天,
林巧稚竟然放弃了,
“那天我出门诊,
我的病人需要我。”
15
新中国成立后,
1955年6月,
林巧稚被中国科学院聘为学部委员,
且是当时唯一的一名女性学部委员,
也就是说,
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院士。
1956年6月,
中国第一个妇产专科医院,
——北京妇产医院建成,
林巧稚出任第一任院长。
16
▲换血疗法救活的婴儿
担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后,
林巧稚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攻克重大医学难关。
林巧稚攻克的医学难关很多,
我也不赘述了。
只举一例——换血疗法。
1962年,她收到一位女士来信:
“我是怀第五胎的人了,
前四胎都没活成,
婴儿出生后,
都是全身发黄死的。
求求您了林医生,
救救我腹中胎儿吧。”
林巧稚一诊断,
知道这是新生儿黄疸,
又叫新生儿溶血病,
这是母子之间因血型不合,
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
在当时的中国,
此病存活概率为零,
欧美能存活的也微乎其微。
怎么办?
在日复一日的思考后,
林巧稚想到一个方案——换血。
“每一分钟抽15毫升,
输入8毫升,
精准把控每滴血的输入速度,
把新生婴儿的血全部换掉。”
这个手术进行了整整三天,
最后婴儿成功活了下来。
用脐静脉换血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
林巧稚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17
第二件:推动中国妇女健康普查。
其实很多妇科疾病以及重病,
都是生活卫生习惯不好造成的。
“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
我们应该推进普查普治。”
1950年代末,
林巧稚开始在北京推进妇科普查。
推进,难度极大,
因为在当时,
妇女受传统思想禁锢,
觉得妇科检查不光彩,
所以都不愿意。
林巧稚只好带着医生,
挨家逐户动员,
讲解普查好处。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妇女们才到医院做了人生第一次妇科检查。
在北京引领下,
全国十几个省市区也推动了妇科普查,
一度轰动医学界。
18
第三件:带徒弟。
林巧稚是怎么带徒弟的?
一次考试,
林巧稚要求每个学生,
完成10例初产妇分娩全过程的观察。
大家不敢松懈,
仔细观察病人,
认真书写病历。
但结果,
仅有一份病历得到了“优”,
其他均为“不及格”。
学生们不得其解,
林巧稚严肃地说:
“你们的记录没有错误,
但是不完整,
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林巧稚指着那份优秀病历说:
“你们都没有记录这一点:
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
就是这样着眼于一点一滴,
林巧稚带出了很多名医。
林巧稚干的这三件事,
大大推动了妇产科学的发展,
可以这么说,
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
19
除了对中国妇产科学的贡献,
我其实更佩服林巧稚的人品。
1966年,
“运动”爆发后。
细菌学家谢少文,
工资遭到停发,
举家难以度日。
谢少文一家最困窘的时候,
林巧稚送去了一个信封。
里面装了一叠钱,
还有一张信纸,
纸上写了这么一句话:
“这不是钱,这是友谊。”
20
▲第一排左二为林巧稚
彭真被“打倒”后,
其子女被赶出家门,
住进一间汽车房里。
因为怕被牵连,
没人敢和彭真子女说上一句话。
有一天,
彭真的长女傅彦遇上了林巧稚。
傅彦回忆说:
“1967年冬天的一个下午,
我在去菜市场的路上,
忽然被一位瘦小的老太太一把搂住,
原来是林大夫!
我惶恐了,在这些日子里,
有谁还敢和我说话?
更不要说在大街上拥抱我!
我想轻轻地推开她,
因为我深知‘牵连’意味着什么,
可是老太太抱得更紧,不停地问:
‘好吗?彦彦,好吗?’
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整个身心感到了一种久已陌生的温暖……”
林巧稚说:
“我是一个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
21
1978年,
林巧稚得了脑血栓,
从此一病不起。
患病期间,
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
编著一本书籍。
4年后,
50万字的《妇科肿瘤学》诞生。
22
1983年4月22日,
林巧稚安详地走了。
临走之前,
她留下了一份遗嘱。
遗嘱交代了三件事:
● 平生积蓄的3万元捐献给首都医院幼儿园、托儿所;
● 遗体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
● 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面上。
23
林巧稚一生没有结婚,
但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
所以大家称她为“万婴之母”。
她没有一个孩子,
但却是世间最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