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自闭症孩子容易受到心理创伤?家长应该这样做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顾虑:孤独症的孩子因为 “不同”内心会更加脆弱,受到伤害吗?

被过分夸大的创伤

具体例子:

孤独症孩子到公共场合总是哭闹,家长担心给TA留下心理阴影,因此避免带着孩子到公共场合。

事实上孩子没有那么脆弱,他们能从痛苦的经验中得到学习和成长。

关于“创伤后成长”的研究已经表明,对大多数人来说,经历了一段痛苦的事件后,他们反而会变得更好、更强。

与其担心创伤不如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认知

一个稳固的自我认知,能够让人了解自己的局限性,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也能重新形成更有效的策略。

同时,当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得到尊重与发展,就能成为他们愿意与外界交流和学习社会规则的基础。

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做

首先,给孩子大量的训练,帮助他们培养融合的能力。

家长需要帮助孤独症孩子投入大量的训练,坚持这么做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展融合的能力。

安坐、倾听、听指令这些能力是孩子接受融合教育的前提。如果家长低估了他们的坚韧,认为大量进行这件事情会对他们造成“创伤”。反而可能让孩子失去了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还有,其实多数孤独症患者的能力被大大低估了。随着诊断体系的变化,如今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中大多数不是以前人们印象中伴随严重的智力障碍、自理能力完全丧失的形象。

第二,培养孩子兴趣。

培养孩子的兴趣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职业画家和音乐家。很多家长分享过这样的经历:

“兴趣或许不能让他生存,但可以充实生活,或许对他融入社会有好处。”

“我们想培养他的毅力、耐得住寂寞。”

因此,兴趣发展和社会规则训练同样重要。

第三,家长在相信孤独症患者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他现实问题,给孩子合理的引导。

现在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群体中,70%属于轻度患者,其智力、语言发育都正常,但存在着孤独症核心障碍——社交沟通缺陷、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知觉上的与众不同。

事实上孤独症患者理解和处理情绪的能力同样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弱。他们虽然缺乏感同身受的共情能力,但却能拥有认知情绪的能力。

比如《良医》中格拉斯曼医生,他帮助墨菲将情绪感受与行为表现连接起来,并给予在不同情绪环境下的行为方针指导,那他们一样可以对别人的情绪做出适当的回应。

因此,孤独症儿童没那么容易遭受心理创伤,在支持环境中不断克服困难能够让他们变得更坚强。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