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走后,我混进了他的QQ群,发现了一个让很多父母后悔一生的真相”

作者 | 哎呀妈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两位爸爸“相似”的人生经历

2020年5月12日,是45岁的徐世海终生难忘的日子。

(图片来源中青报)

这一天早晨,17岁的大儿子小宇竟然跳楼自杀了。

事发突然,徐世海一时反应不过来:

明明前一天晚上,儿子还在玩游戏,给刚回到家里的他倒了茶,还洗完衣服拖了地。

一切和平时毫无两样,怎么就跳楼了呢?

别说徐世海不相信,就连身边的亲朋好友都为之愕然。

小宇身高186厘米,皮肤白皙,长相帅气,特别阳光开朗。

私底下,他乐于助人,和同伴外出爬山时会帮忙背包,看到同伴没钱了还会拉对方一起吃饭。

喜欢画画的他,还给抗疫护士画过画,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图片来源中青报)

生活上,徐世海对小宇很是照顾,知道儿子心情不好,他会主动走进儿子房间鼓励儿子;儿子在学校受了委屈,他总是力挺儿子。

可就算他如此尽职尽责,还是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而距离郑州500多公里外的武汉,也有一位叫胡明的爸爸,经历过和徐世海一样的事情。

3年前,21岁的儿子小天被警方发现和两名同伴在一处出租房里,烧炭自杀身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事发后,胡明仍清楚地记得,儿子离家前特地喷了香水,还被他笑话。

不曾想,那次对话竟成了父子俩最后的交集。

哪怕亲眼目睹了儿子冰冷的尸体,胡明仍不相信:

儿子衣食无忧,开着网店,还有关系不错的女朋友,怎么说走就走了?

他克制住悲恸的心情,苦想冥思,试图从儿子与常人无异的生活细节中找寻出自杀的诱因:

是不是自己无意间说了哪句伤人的话,逼儿子走上绝路?

还是工作太忙没时间陪伴儿子的成长,给他更好的的教育和引导?

逝者已矣,很多问题都没了答案。

一个孩子的死,是全家人永世难以愈合的痛。

为了深挖出儿子自杀的动因,这两个爸爸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潜入儿子平常聊天的QQ群,想看看儿子每天都接触什么经历什么,期待了解儿子更真实的一面……

孩子隐秘的内心里

藏着父母看不见的苦痛

令徐世海和胡明震惊的是,儿子的QQ群就像潘多拉的魔盒,打开后全是他们未曾见过的世界。

那里,聚集着一大班青少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们平时主要讨论游戏和动漫,偶尔也会谈论和“死亡”有关的话题。

有人还特地组建“自杀群”“约死群”,召集“志同道合”的同伴大肆分享自杀技巧和方法。

只要有人说“想死”,群里就会一下子刷屏,内容全是鼓励和支持他们实施的话语。

他们涉世未深,却把“死”看得如此平常,渴望用这种一了百了的方式来告别失败的人生。

每当有人发出“求死”信号,徐世海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儿子:内心充满了压力,却习惯把它压在心里,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一个14岁的单亲男孩,留下遗书一心想自杀。

刚见到徐世海时,他第一句话是“谁劝也没用”。

他痛斥妈妈太过追求完美,偏心弟弟,不管他做什么,总是被批评埋怨。

他想辍学打工,却因为未到法定年龄被用人单位拒绝。

一系列的不如意,让男孩陷入痛苦的自我怀疑中。

徐世海没有放弃他,独自陪他聊了五六个小时。

后来,男孩想通了,主动加徐世海微信,也没放弃学业。

类似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接触这些孩子后,徐世海和胡明才发现,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块缺口:

有的被网贷骗了钱,不敢告诉家人,害怕被家人责备和怪罪,想用死来逃避一切;

有的是全班第一的学霸,父母不满意,要他考全级第一,全校第一,甚至全区第一……无止尽的攀比,让他心生焦虑和压力;

有的是衣食无忧的普通小孩,可父母老师都不理解他,总认为他心情不好是无病呻吟;

有的父母倾尽一切,卖房子花钱给他补习,可他越补越差,觉得只为学习而活的人生毫无意义,濒临崩溃的边缘;

还有的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成绩一考差就觉得没脸见人,想一死了之……

他们的经历,不仅让徐世海进一步理解了儿子,也让胡明看清楚了儿子小天自杀的动机:

他学历不高,创业失败,工作了这么多年,依旧一事无成,每天住在小小的出租房里,守着一个电脑和业绩平平的网店;

身材大变样,体重足足暴涨了40斤;

曾经对心爱的女朋友许下的承诺,看上去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而且儿子性格腼腆,平时和家人交流也不多,心中的痛苦烦闷无处排解,求助无门。

当有人提出“相约自杀”的建议时,内心充满负罪感和亏欠感的他,决然选择了那条不归路。

其实“约死群”里的孩子们就是一个个小宇和小天的化身,他们平时看上去很正常,没有过多极端的行为和表现。

可藏在手机屏幕后的他们,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正如徐世海所说:“很多孩子出了问题,家长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童永胜更一针见血指出:

“家庭在(孩子约死)这件事上会有一定影响,一方面家长关心不够,另一方面,孩子没有把家长当作自己最后的一个支持的堡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求死,一定是遇到了极大的难题,光靠自己可能没办法迈过去的坎。

这时,父母的态度,往往决定孩子的生路。

一旦孩子认为父母根本无法理解、支持、尊重和爱护自己的话,他们很容易会放弃自己,放弃生存的可能。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

都是一个颤抖着的灵魂

潜入“约死群”接触不同的青少年后,胡明最大的感悟是:

那些“大张旗鼓”告诉全世界自己要去死的孩子,被救回来的几率反而很高,因为他们有求生欲望,他们只是渴望被关注被关怀。

包括儿子在内,根本没到非死不可的地步,只是需要父母的看见和帮助。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是一个颤抖着的灵魂。

身为父母,请不要以为这些孩子的遭遇,离自己很远,事不关己。

每一条逝去的生命,都是一个惨痛的教育代价,也给父母这三个提醒:

1. 不要用自己的人生,去架构孩子的未来

一位来自医生世家的网友,从小就被父母灌输从医的念头。高中被父母要求读化学,高考志愿也是父母帮忙选的医学专业。

可他更想学音乐。

有一次,他偷偷玩吉他,被爸爸发现后骂“不务正业”“浪费时间”。

情急之下,父子俩吵了起来。

爸爸一怒之下,砸烂了他房间里所有跟音乐有关的东西。

看着一片狼藉的房间,他真想从窗口跳下去,摆脱被爸爸操纵的噩梦。

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说过,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为人父母,千万不要用自己的人生,去架构孩子的未来。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

如果父母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逼迫孩子服从自己的安排,那根本不是为孩子好的爱,而是毁掉孩子一生的毒药。

孩子的未来,一定得靠他去闯。

任何凌驾于孩子身上的控制力,只会让孩子的人生失去应有的前进方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 不要用过高的期待,把孩子压垮

小说《无声告白》中,莉迪亚是一个拥有和美国人一样蓝眼睛的孩子。

在父母看来,只有她能实现家人们的“美国梦”。

爸爸希望她能广交朋友,成为社交达人;妈妈则要她好好学习,好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学业。

害怕让父母失望的莉迪亚,每天只能逼自己坐在走廊里跟朋友打电话,还要不断伪装成学霸,每天坐在桌前死记硬背,拼命做练习。

直到哥哥即将离开家,她才如临大敌地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她迟早会被父母逼死的。

无尽的恐慌,父母高期望所带来的高压,让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自杀。

作者伍绮诗在书中写道说:

“父母的期待是子女不得不背负一辈子的压力,无形或是有形。”

父母对孩子关注越多,期待越高,只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害怕、窒息。

当孩子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往往容易走向极端。

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感受他的情绪,才能避免让自己的爱,成为压垮孩子的枷锁负担。

3. 不要忽视那些令人省心的乖孩子

最近,成都49中监控视频曝光后,还原了男孩死亡的真相——自杀。

坠亡前,他曾独自一人穿梭过学校没有人的地方,躲进水泵房里割腕自残。

自残未果,他又徘徊到楼上,选择跨过栏杆纵身一跃,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男孩的死因,出人意料。他的父母,更不相信他会自杀。

在妈妈口中,他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会主动让父母放心的学霸,还会在母亲节当天,和妈妈聊暑假的出行计划。

可谁知道,在他心里,却是无法向家人诉说的痛苦和绝望。

据身边朋友表示,他经常否定自己、贬低自己,甚至还有轻生的打算。

可他不说,就是不愿父母担心。

孩子省心、乖巧懂事真不一定是好事。

当一个孩子表现得越懂事,他的内心越藏着一片深海。

因为他为了懂事,只好不断压抑自己内心积压的情绪,渐渐没了真实的自己,甚至还会用更毁灭性的方式伤害自己。

身为父母,千万不要对“省心”的孩子掉以轻心,一定要常和孩子沟通,允许他们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差,动不动闹自杀。

其实我们忽略了,他们虽然衣食无忧,可生活环境变了,面临的学习压力、竞争压力也远超我们想象。

也许我们未必能感同身受,但请给他们足够的爱和关怀。

别用恶意去揣度他们脆弱敏感的内心,更别在他们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忽略他们的感受。

请在任何时候,都让孩子相信:宝贝,不管遇到什么,一切都有我们。

给孩子足够多的关注,才能及时接住倒下的他。

孩子的人生很长,需要我们帮助他走出当下的困境,陪他度过每一段黑暗的时光。

相信在我们的关爱、理解、回应和包容下,终有一天,他们再回首过往所受的恩惠,会面带微笑、心生力量,勇往直前地迎接人生下一个挑战!

愿每个孩子都能脸上带笑,心中有光,热爱这个世界,更热爱自己。

点击在看,很快与你再相见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