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新潮村学

大墨雨位于西山区团结街道,是一个美丽的彝族村落。

6年前,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村民”在这里开民宿、办画室、兴教育,许多新鲜事物也在这里出现,为村民看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

“墨雨村学”便是大墨雨村新老理念与文化交融的产物之一。

下午时分,在深竹密林处,不时有笑声从围起的泥墙内传出。寻到了墨雨村学,推门而入,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正在上着绘本课。他们手中的绘本是新村民们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孩子们寻来的。

2019年,在西山区永续动力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和“新村民”吴晨的共同推动下,一个旨在为村子里孩子们提供学习交流空间的墨雨村学建了起来。

村学占地220平方米,虽然算不上大,可内里却大有乾坤。红色环保泥巴墙、绿色隔热的欧松板屋顶、生态小厕所、森系厨房,以及趣味小剧场、彩色攀岩墙、生机农耕园……处处体现着设计美学与智慧。

墨雨村学,是乡村教育的一种新探索,其倡导的“让教育重回生活本身,生活处处是教育”的理念在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乐乐生病了,现在抵抗力很弱,所以认真洗手很重要,我们不可以让细菌有机会进到肚子里去哦。”“我们吃的水果经过太阳爷爷的光合作用,会变得很香甜。”“大家猜猜,我们的便便都有些什么神奇的作用呢?”这些日常里,是孩子们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在这里,孩子们学习的课程可以说非常新潮。

森林探索课,让孩子们结伴去森林,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身边的事物开启好奇心之旅;生活教育农耕课,让孩子们在田间地头观察土壤性质,学习地质结构;烹饪课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学习怎样做吃的;村庄探索课,让孩子们学劳作,认识农作物;戏剧课,让孩子们体验浸入式教育的乐趣;音乐课,让山人乐队的小欧老师带领孩子们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舞蹈课、形体课、绘本课、民族语言课……丰富的课程不仅孩子们喜欢,家长们也在此收获了惊喜。

“可能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孩子以前老是反感学习,而且脾气很暴躁。”村民李美茹曾经一度陷入教育恐慌,老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问题孩子”,可在村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孩子变成了一个小暖男,不仅喜欢上了学习,性格也渐渐变好了。露露妈妈在把孩子送来村学前屡次给孩子“立规矩”可都没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把孩子送来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女儿自己就会给自己立规矩了。

那么,这么多的课程,谁来教呢?大墨雨村的“新村民”中,有设计师、画家,也有手艺人、飞行员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也不在少数,村学里的老师,便是由这些学霸们组合而成。目前村学共有13名老师、36名学生。

“平时这里就给村子里的孩子们当幼儿园用。”吴晨介绍,村学也有学期,帮忙照看村子里的孩子,每天至少有3名老师给孩子们教授不同课程。周末时,村学则为6岁以上孩子提供更加多元的生活教育,既包括“硬技能”,如英语、写作,也包括“软技能”,如借助绘画、音乐练习情绪管理。

吴晨并不只将“村学”局限于幼儿园范畴内,她希望“墨雨村学”能成为村里的一个公共学习空间,既能为孩子们学习、玩耍提供场地,也能让成年人在这里开展自我探索、分享交流。所以,村学还开设有家长学校,每月月底是家长学校开课的日子,家长们会在村学里学习营养知识,交流孩子教育问题。

到了暑假,“墨雨村学”便会推出不同形式的暑期活动。“外地孩子来村子,食宿基本都在‘新村民’家里。”吴晨在大墨雨村的家经常为夏令营的孩子们提供食宿。此外,“墨雨村学”也会针对本村孩子开展暑期活动,聚焦于拓展技能,作业辅导,减轻务农村民的暑期压力。

2019年由妇儿工委授牌,成立了雨花社区“儿童之家”。墨雨村学链接本村新老村民的特色技能和资源,面向本村儿童、年轻父母,以及昆明城区的亲子家庭,举办以生活教育为主题的课程、活动、夏令营等,村学渐渐“出圈”。

近期,大墨雨村的其他“新村民”已陆续开始做着暑期活动的策划,准备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客人们。 记者李杭蓉报道

【来源:昆明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