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有个近十万人的小组叫“985废物引进计划”,前一段时间发明了一个叫“小镇做题家”的词。大致的意思是,有那么一群出生小城镇的青年在小镇做题家中学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通过高考一路披荆斩棘考入名牌大学以后,以为从此人生开挂,却发现自己这个做题家解不了大学和社会的题,缺乏知识视野、社会资源和社交技能,在处处碰壁中陷入了自我否定。
我出身于比小镇略大一些的小城,90年代末考上了一所所谓的985大学。在我读书那个时代,“小镇做题家”其实也是大范围存在的,事实上,考入一流大学的“小镇青年”甚或农家子弟比例比这个时代更多。但不同的是,在那个时代,不同背景的同学们之间的差距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大城市的同学与“小镇做题家”的知识结构并没有代差式的区别,更何况,钱没钱还不是每天上食堂,还不是晚上看着别人碗里的方便面露出渴求的眼神,同学们之间也很少有用家庭背景来作为交友依据的现象,“我爸是谁”还不如篮球打的好更实在点。更重要的是,在走入社会的时候,面对并不高昂的房价和急速上升的各种职业机会,家庭背景似乎也不是个多么重要的变量。
无疑,这个时代的“小镇做题家”自然面临着更严酷的考验。除了扩大中的家庭经济差距之外,眼界、视野、知识结构正成为他们和大城市同学之间的知识鸿沟,我看到知乎上一个学建筑的“小镇做题家”说,他的一些大城市同学去过很多欧美城市,而他连中国一线城市都没怎么去过,这种眼界的差距让他倍感焦虑。
但我想,在承认这个差距的同时,“小镇做题家”可能也是一种戏谑式的自嘲,这个词语的背后未必有那么多的悲情。比这个悲情更重要的时代大主题是,这些青年通过做题走出小城小镇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他们得以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平台,才由此遭遇了更高等级也更严酷的竞争。哪怕小镇做题家们并没有为此做好任何准备,能来到并不美丽的新世界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事实上,在“小镇做题家”这个词语出现之前,一个同样引发了巨大社会焦虑的话题是:“寒门为何不出贵子”。这个话题的本质是,随着教育竞争的升级,为何小镇做题家乃至“乡村做题家”不再擅长做题,连在应试教育这个他们曾经最熟悉的战场上都节节败退。
对于“寒门为何不出贵子”这个更切实更有痛感的时代焦虑而言,“小镇做题家”已经是通过了风陵渡的阶段性赢家,当做题家释放焦虑的同时,那些在高考竞争中落败的年轻人们就唯有痛哭了。
或者说,“小镇做题家”和 “寒门少出贵子”,都是所谓的“阶层固化”这个大背景下的两个具体表现形式,两个人群的声音都同样值得被倾听被关注,但后者的问题可能是更为紧迫更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甚至可以这么理解,“小镇做题家”是水面之上的波涛,而“寒门少出贵子”是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动。在那些高考竞争的失意年轻人看来,“小镇做题家”很可能是他们艳羡交加的对象。
对于“小镇做题家”来说,当他们意气风发的即将进入大学时,他们可能会将个人奋斗看作自己成功的,唯一法则,而对那些高考失意者缺乏同理心,甚至可能认为他们“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但当他们在新的竞技场上遭遇挫折时,他们可能会修改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还有更多原因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比如,会对其他的高考失意者产生更多同理心,失意可能是因为这些同龄人不在“县中”,不在“小镇”,而在更遥远的乡村。
小镇做题家们也可以打开一本叫《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书,里面写道:“当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 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样的道理,小镇做题家们应该懂得,而大城市的做题家们更应该懂得。
当小镇做题家自嘲自己是小镇做题家的时候,这些年轻人已经走出了单纯的悲情叙事,开始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哪怕这些不足和自己的个人努力并无太多关系。
但是,他们的自嘲,绝对不是你可以去嘲讽他们的理由,他们已经在大环境给了他们的那些有限条件下,几乎做到了最好。
退一步的话,如果他们选择躺平,那也没什么,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