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生和家长对平行志愿存在两个重大误解,滑档或退档,欲哭无泪!》这篇文章里,剑客老师详细讲解了考生和家长对于平行志愿的两个重大误解。
1,误以为平行志愿是多轮投档,只要是考生填报了的志愿高校,省级考试院都会逐一投档,择优录取;
2,误以为只要投档成功,考生被某志愿高校提档,就一定会被录取。
这两个重大误解,每年都会酿成苦果:
1,一部分考生滑档,也就是他们的档案根本投不出去,一所志愿高校都看不到考生档案;
2,一部分被提档的考生因为各种不符合条件而被志愿高校退档,退出本批次招录;
3,还有一部分考生高分低就,录取在了垫底的志愿高校上,而与自己心仪并且能够进入的高校擦肩而过。
这两个误解出现在考生和家长自己身上,有的是他们本人不了解规则;有的则是托错了人,找了不懂装懂的熟人;有的则是被骗上当,被学校门口发小广告代填志愿的骗子忽悠了!
结果自然是,好不容易通过高中三年的拼搏,抓到了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欲哭无泪!
剑客老师认为
有些考生或家长在填报失误之后来怪填报规则有问题,不应该。归根结底,考生和家长对志愿填报工作,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技术上的准备也不充分。
1,不知道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
拿到不错的高考成绩才是第一步,是前提和基础,录取到想上的大学想上的专业上才是更重要的一步,是目标和结果。
所以,人们常说三分考,七分报。就是在强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
你想啊,考了高分,却无学可上,或无理想的大学可上,或进了大学的校门,却在一个根本无感的专业上要待上四年,这怎么不令人沮丧、痛苦?
2,混淆了阶段目标和根本目的的区别。
常言说得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每一个考生和家长的根本目的,不是考到高分,而是能上理想的大学!如果这个根本目的不能实现,前面越努力,考高分这个阶段目标实现得越好,后面就越痛苦。
成功学上经常勉励人们要凡事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但重过程,不重结果。这话用在其它方面尚可,比如成年人的学习,提升,因为它没有deadline;而用在高考上,那简直就是害人不浅!每一个考生的高考之年,都是过去学习阶段的终结期,它是有deadline的!
辛辛苦苦读这么多年书,经这么多次“卷”,承受这么多焦虑和折磨,不要好的结果,那不是傻了、疯了、病了?
3,在耕耘的阶段拼命挥洒汗水,在收获的时候却草率应付。
有的考生考完之后,就当起了彻头彻尾的甩手掌柜,志愿填报全都交给家长来操心,他(他)只管自己放松、休闲、娱乐去了。但其实,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考生才是最有发言权的,毕竟,大学这几年要靠考生自己去继续打拼。
有的家长则完全不管不顾,由着孩子的性子来。但其实,孩子十多年来几乎都是埋首书山题海,大多数孩子对于外界缺乏直观、理性的认识,填志愿更多地凭感觉,凭一腔热血。
家长理应当好参谋,做好助手,准备好相关资料,理解透有关规则,结合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给孩子提出更为合理的参考建议,把填报范围缩小,志愿学校大致圈出来,这样,孩子填起来也不至于大海捞针,全靠蒙。
还有的家长和孩子也商量着办,但就是关起门来,闷头填报。一家人也不请教专业人士(连班主任老师都不请教),也不上网查询,规则没搞懂,志愿学校的招生章程也不看,提前批、普通批也分不清,三个专项是啥也不晓得,便望文生义,互相加深错误理解。填起来很爽,出结果很惨!
综上所述
剑客老师认为,不要怪规则有问题,要先想想搞懂了规则没有?
要知道:
1,这两个规则针对所有考生而设,并非特意针对小部分群体而定。大多数人能填好,少数人填不好,说明问题出在少数人自己身上;
2,平行志愿虽然每个批次只投一次档,但系统检索考生志愿时,并不是只检一次。投档系统从考生第一顺序志愿一直往下检索,理论上设置了多少个志愿,就会检索多少次。事实上,如果考生志愿梯度合理,基本不会检索到最末的垫底志愿就已经完成了投档。
一轮投档完全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没有认真填报志愿。如果档案投不出去,那只怪考生心气太高,分数不够却试图“富贵险中求”,并且孤注一掷,没有第二手准备。
3,只要认真研究填报规则,被提档考生通常是不会被退档的。这里不再展开,内容较多,分篇再说。
抱怨永远不会解决问题,事后指责也于事无补,不如未雨绸缪,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