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当家长与自己和解,孩子就更接近快乐成长

01

北大教授拍视频“吐槽”学渣女儿上热搜

丁延庆,一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副教授,最近谈论女儿学习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火了起来。

并且上了热搜。

丁延庆教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一步学习,他在那里获得了教育博士学位。之后成为了北京大学的副教授。除此之外,他的妻子竟然也是北京大学的,夫妻二人都是高材生。

然而,父母的学霸基因丝毫没有遗传给女儿,其“学渣”之路越走越远。

这让丁教授感到无可奈何,有时甚至还会忍不住发火。

然而看着孩子委屈的脸色,他感到自责,因为孩子的确付出了努力。从一开始,恨铁不成钢,到后来的心如止水,丁延庆略显无奈的说:“我想让孩子有一个华丽的转变,但孩子让我知道,这就是命,不接受能怎么办?”

丁教授说,每天放学后都会对女儿进行补课。虽然她逐渐赶上了,但她并不高兴,他于是决定放弃这一做法,并希望他的女儿能找到其他优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视频在互联网上引发了热议。一些网友认为,教授简直就是太真实了!原来,北大教授和我们这些普通人辅导作业是一样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网友表示,或许他女儿班上的倒数第一也是985大学的水平呢!

还有网友为大家总结了重点:首先要找到适合孩子的正确路径,然后因材施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多数网友认为,教授所谓的学渣不一定是真的学渣,但是普通人说的学渣真的就是学渣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这位网友的苦恼,与丁教授是一样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也有网友则截然相反,比如这对夫妇:学习都不好,不过他们的孩子是学霸。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的成绩和父母的教育有多大关系?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不好,你能接受吗?

无独有偶,前两年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她在一次演讲中说,自己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深陷内卷教育和鸡娃(网络语言,意指给孩子打鸡血)大战,即使是强强联合的高知家庭,培养的孩子也未必尽如人意。

“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大概率不如我们。”

电视剧《小舍得》中,学霸妈妈南俪的一句无奈感慨,也成为了丁教授这类家庭的真实写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面对一个未来大概率平庸的孩子,丁教授的心态已由极不情愿转为平常。

他坦然地说:“完全接受,必须接受,认清楚这一点,对谁都好。”

02

你的孩子可能注定平凡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而在类似提问下面留言的学霸父母,真是要多心酸就有多心酸。

“博士毕业的我刚拿到儿子倒数第一的试卷,开启了我的全新人生体验。”

“以前高中隔壁班有个男生,爸爸在某大学当教授,妈妈五百强的高管,但是他所有学科都没及格过,而且理解表达能力超级差。”

“真是一把辛酸泪,我们四代学霸的名声就毁在儿子手里了。现在要求全班六十个学生只要不在倒数十名以内就可以了。”

很多家长都是明知道自己是一份“自私的执着”,却始终放不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身处教育金字塔顶端的清北一代,生出的孩子可能连自己一半都比不上,这背后涉及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起初是金融学的重要概念,是指任何偏离平均值的事物都会大概率向均值方向回归,到达一个介于上辈水平和社会平均水平之间的位置。

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实验发现:如果父母身高非常高或非常矮,孩子在大概率上,会向正常状态偏移,可能会比正常人高或矮一些,但大概率上不会像父母那样高或那样矮。

也就是说,父母极端的特征不会完全遗传给下一代,孩子的这些特征会慢慢向大众的平均水平靠近,表现出回归常态的趋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人群中,只有2.3%的人智商超过130,天才儿童更是少之又少。不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还是金融奇才,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难以超越甚至接近父辈的成就。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就曾说:“我儿子在我的精心培养下,差点没考上大学!”

从儿子出生开始,王德峰教授就和万千父母一样,希望他将来一定能做出比自己更大的成就来。因此,从幼儿园到高中,他都在为孩子精打细算,小心翼翼地安排他的成长计划。然而孩子的高考成绩下来后,分数差点上不了大学。

一开始他也觉得难以接受,骑着自行车,一个人在四平路上兜了四圈,才终于接受了这个现实: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你的孩子都可能注定成为一个普通人。

除了智商遗传之外,家庭背景、社会变动、个人的选择、能力的局限,人生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面对应试教育,激烈竞争的社会,孩子们从小就背负希望,要努力当优秀学生,要考985,211, 要去北上广,要进大厂……

但事实是,全国只有前6%的孩子有机会考取一本,能进211的只有2.41%,能进985的只有0.79%,想进清华北大,就必须进入全国前0.03%。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世界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9%的人小有所成,1%的人大有所成。走向平凡,不是过大多数人既定的人生命运。而不管父母如何,接受孩子的普通是人生的必修课。

教育家刘长铭曾说过:“中国家长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是一个普通人,当今社会上很多现象说明,他们看重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比别人好。”

当我们为教育、为分数、为孩子的未来而焦虑不安的时候,或许我们先与自己的内心和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

接受孩子的平庸,并不代表放弃孩子

很多人的一生,都在和普通作斗争。

作家梁晓声受邀到某大学举办讲座,与学子交流时,一男生语出惊人:“35岁以前,如果我还不能脱离平凡,那我就自杀。”

后来,一个美国朋友问梁晓声:“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什么,那是什么?”梁晓声回答:“怕一种平凡的东西,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多时候,父母惧怕平凡,不过是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待。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其实,父母的想法和安排,只是根据自身有限人生经验确定的路径。而时代和社会,却从来不是一成不变。

以“吃过的盐多”为孩子,设定人生轨迹,要求孩子实现自己的期待,并动辄褒贬,也许并不符合客观规律,对彼此也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最终只会伤害孩子。

探索人生可能性的热情,对其长远发展并无好处。

平庸与否本无定论,如果家长们学会自我释怀,把在学习成绩上的竞争心,多放一些到培养孩子健全心智、独立人格、自强精神上来,也许对孩子的助益更加深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4

当家长与自己和解,孩子就会更接近快乐成长

英国BBC曾经做过一个名为《人生七年》的纪录片,日本也拍了属于自己国家的版本。

英国版记录的是上流社会的贵族阶层和下流社会最底层孩子,日版则选择聚焦于中间阶层的普通家庭,追踪13位普通阶层、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孩子,看看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怎么一步一步走下去的。

其中有一位女孩:贵子——

贵子就读于东京的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开始参加课外活动。星期一弹钢琴;星期二游泳;星期三练书法,上补习班,练习剑道;星期五练习剑道,上补习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被问及“最想要什么?”时,她说:“最想要另一个我。”

因为这样另一个我写作业,我就可以出去玩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的家人非常看重她的学习,所以才让她不断报班学习。

贵子也很拼命学习,但是总是没考上自己首选的学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1岁找工作时,她以为会再次失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没想到这次找到了自己首选的工作——航空公司的空姐!

她喜极而泣,感觉这次终于可以让父母自豪了,应聘后马上就打电话告诉父母。因为不想让他们继续为自己担心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工作总是伴随着辛苦的,空姐也是如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幸的是,三年后,这家航空公司就宣布破产了。

现在她和同事组建了啦啦队,以前是为公司的社团活动助威,现在虽然要自己付钱,但是还是经常聚在一起,挥洒汗水,努力向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现在28岁的她,最想要的是时间。

可以搞啦啦队活动,见朋友,喝酒,做各种各样的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人生总是有很多岔路口,有人坚持并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人放弃家业,走出了自己的路;有人兜兜转转,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

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世俗上的巨大成功,但是过好自己平凡普通的日子,何尝不也是一种成功呢?

日本版《人生七年》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真实写照,让人们发现人生的无力,每一个选择都是艰难的。

而国内当下的现实是:有的家长鸡娃是为了攀比,有的则是害怕阶层滑落。可孩子的人生是独立的,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带着不同的课题要完成,有些是成就丰功伟业,有些是专注匠心,有些是安守家庭,有些是照顾他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找到自己内心的满足感,而后自洽,是每个人达到幸福必要的经历。

这个世界上多一些能与自己和解的家长,就会多一些快乐成长的孩子。

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作为家长,当然期待孩子有更完美更卓越的未来,但也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凡。

如果孩子终将平凡,我们也要爱之如初。

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家长不必把自己看得过高过强,而正是家长的平凡,影响或间接成就了孩子的平凡。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