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到新闻,说全国全面放开第三胎生育,看到这样的新闻,不少网友都说这个人预料中的事了,并不是什么的特大新闻,只不过来迟了一点。
现在生孩子多的人家都是两种人,一个有钱人,一个无钱人。为什么这样的说?大家都要明白,过去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成了生育红线,很多人都不敢雷池半步,否则有公职的人员饭碗不保,也有不少人触犯红线的被革职处理,普通人家因为怕被政府罚款而不敢生育,重要的是孩子出生之后,不管是上户口还是读书都受到政策的限制。
有钱人,他们都是个体户老板或者是做大买卖的人,不怕被罚款,为了后继有人,只有大胆的生。还有一种人敢生的,就是那些大家说的穷人,他们说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自己无钱,孩子生出来就得了,政府计生部门对他们无可奈何,想罚款门都没有!
过去,大家都说湛江、茂名过去是超生的重灾区,贫穷农村是政府干部最头疼的问题,不少人家为了生儿育女到处外出打工,有些人几年都不敢回乡下过年。很多人都被村干部安上“超生游击队”的帽子。
重男轻女的思想粤西人从来都有,没有就是假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家族兴旺?解放之后,粤西人的生育高峰期是六十年代,现在不少六零后都有几个兄弟姐妹,有些人家多达11个,最少也有三五个人。
那个时代,从1958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三年时间内,很多乡村都没有孩子出生,现在有些人都是1957年出生的,到了1962年开始,迎来了生育的高峰期。
1962到1972年整整十年时间,是粤西地区的生育高峰期,不少的家庭都是三生抱两,或者是隔年就有一个孩子出生。老人家都说,那个时候,没有计划生育思想,也没有避孕的意识,怀孕了就生了。
那个时代,不管是妇女卫生意识或者是医疗保健都是很落后的,接生的人都是乡村的接生婆,很少人到公社卫生院出生的,这个年代的人,就是有出生证明的人都没有几个有的。
六七十年代,是粤西人生活最艰苦的年代,农村实行集体劳力,社会实行计划经济分配的原则,但是大家总的认为人多力量大,没有人不管是家庭还是生产队都很难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就是生产队劳动,兴修水利,兴修公路,甚至是开山垦地都是靠人力,没有机械化的,唯有人才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的保障还没有落实,不少父母的思想还是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父母老了靠儿子养老,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大家都是认为只有生了儿子才有人为自己养老,不少人总是希望生儿子,生了一个又想生多一个。导致后来出现了三男两女、两男一女、四男三女,甚至是五男二女的生育模式。
乡村儿女多的家庭,在计划经济年代都是贫穷的人家,不管是生活还是教育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那个时候,大家都是生活在缺衣少食的日子里长大的,衣服鞋子都是大的穿了,穿不了又让小的穿,有些人家少年时期连拖鞋都没有穿过。甚至几姐妹都是睡在一张床,盖着一张被子长大成人。
七十年代,为了解决学生读书的问题,农村生产大队都建有学校,学校有小学、初中班级,小学教育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实行小学五年制,初中从初一到初二,实行两年制。
担任学校的老师大多数人都是回乡知识青年,他们的文化都是高中毕业的,还有些人是“黑五类”下放的老师,也有些是退伍军人,这些人后来就成了名言正顺的“民办老师”,学校上课,生产队领工分,领人口粮食。
一个大队学校只有两三个公办教师,他们都是公社安排下来担任校长或者是主任的领导,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师范学校毕业的,领国家工资的人城镇户口本的人。
农村没有幼儿园,村中有耕读班,都是生产队里的孩子,他们由生产队安排一个人来做老师,管理小孩子,教下几个简单的数字,学下唱歌,念下毛主席语录,到了读小学的年龄就去大队小学读一年级。
《原创文章,传播传递粤西乡情乡音,风土人情,谢谢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