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夏妈!
最近分享了很多实用干货和养娃技巧,不知道大家有收获吗?不懂的可以及时在后台留言哟,我会尽快回复。
这段时间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父母抱怨自己花了时间和力气,结果却不尽人意,孩子叫苦不迭,自己也乱了分寸,为啥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好,自家孩子咋哪里都不行呢?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方式有所偏差。在和孩子相处时,我总结了几点想法,大家可以试试这样做。
心大点,看的远点
这一点是我这些年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份收获和心得吧。
作为一个“懒”妈妈,我常常邀请孩子和我共同完成一件事,这个时候,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有价值的,那么他会更积极地去做这件事,事情也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还有一个原因之前也说过,家庭是一个系统,每一个人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家庭这个系统也会更加稳固。
我提倡孩子的事情独立完成,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孩子需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如果我们一直关注孩子问题的本身,就很难看到孩子闪光点,可能他即使某一件小事做的不错,我们也会觉得不够好,时间长了,孩子就没那么自信了。
不如心大点,看的远些,不要总贪心想着“再做好点”,设定一个终点,“做到这个程度即可”,不要勉强自己一个人做家务,也让家庭成员参与进来。
在前几天的新闻里,有个8岁男孩吐槽妈妈专心读书,常常忘记了做饭。他之前很不理解:“别人家都是孩子学习没时间搭理父母,怎么就我们家反过来了呢?”
而妈妈的回答亮了:“因为我是在儿子身上看到了学习的风采,所以妈妈也要这样去努力!”
这位妈妈自信从容的回答,让人非常佩服,在很多人眼里,38岁的中年女人,生活的重心应该围绕着家庭,时刻关注孩子的成绩,没有什么波澜。
【四月份直播片段】
但这位好学的妈妈,偏不这样,她并没有完全放任孩子,周末一定会抽时间陪孩子,其他时间用来自我学习,在妈妈的影响下,孩子学习更自觉了。
如果把注意力稍微从孩子的身上转移一部分后,孩子不会觉得压力太大,我们也不会倍感焦虑。
轻松点,想的少点
就在最近,#为什么中国式父母不爱夸孩子#的热搜突破了3.5亿的阅读量。
主持人孟非在微博里说道,中国父母总会对孩子的优秀视而不见。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夸奖孩子呢?有妈妈是这么回答的:担心孩子会飘,太骄傲了学习就不会那么上心了。
所以我们事事贬低孩子,不仅孩子做好了不夸,在别人面前还老说孩子的糗事,反正是自家孩子,反正咋说都行,“说得骂得”,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行为。
前段时间开家长会,结束后我跟丽丽妈妈在走出学校时聊天,她看到我家老大成绩没有退步,这次还被表扬,表示了夸奖,说我教育有方,我说这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在他疑惑时提醒一下。
丽丽妈一听,笑着跟我说:“哎呀,我家丽丽还是不如你儿子呀,放学回来就是看电视,看够了才去写作业,说她也不听,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旁边的丽丽听了低着头,也不说话,表情看起来很委屈。
其实从这件小事里,能看到丽丽妈对孩子的爱,但是也看到不当之处,在孩子面前,一味地指责否定她,不仅自信没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没了,能公平对待别家孩子,怎么到了自家孩子这里,我们就变了呢,或许我们该反思一下了。
中国文化讲求“谦虚低调”,讨厌张扬,但这不代表我们要贬低孩子,赞美和肯定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要知道,你一句适时的鼓励,孩子能快乐很久。
多少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做的真不错!”教育孩子是重在“教”,而不是假借孩子会骄傲的理由来伤害孩子,孩子的心是敏感和脆弱的,我们总是忧虑孩子未来,既然无法确定,不如过好当下。
管少点,爱的多点
要求孩子“听话”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要求孩子的一件事情。
我们想要事无巨细地帮孩子,但事实上,他们享受这种帮助吗?
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是和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用的最多的表达方式是听话或不听话,顺从或反抗,欢乐或哭泣。
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我们可能会忽视孩子需求,看不到他们各种表达中最真实的需求。
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经常要求孩子“听话”,并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这不是很无理吗?在他们的眼里,我们是“不听话”的父母。
在教育家里三个男孩时,我可是个“听话”的妈妈,这不是言听计从,而是听懂他们的需求,当然孩子的需求不合理时,我不会都满足,而是试着引导他们,如果要做这件事他们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心力,付出和收获是对等的。
“听话”不是纵容,是理解孩子,是平等对待孩子。
想起前段时间,一位父亲写给孩子一封信。
信里是这样写的:“我该做的都做到了,你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此要付出什么努力。学习是你的事情,我不会过多干涉。”
虽然我不清楚孩子读到信时是什么感觉,但同为父母,我觉得他做的非常正确,孩子的未来需要靠他自己努力,我们的帮助是“锦上添花”,而非是事事周全。
妈妈与孩子之间最好的状态是:孩子在长大,妈妈在成长。
也许你不懂教育,但一定要明白和孩子相处的这3点,用巧劲和孩子相处,事情会事倍功半。
更多亲子干货,请关注“兴智教育”(xzjy985),专注解决0-18岁孩子的成长难题!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倾心服务千万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