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能当北大老师,到底要多牛?
这或许是很多人心中一直好奇的问题。
高考临近,北大一位数学老师因为采访而上了热搜。
视频里他拎着两个馒头,抱着一大瓶矿泉水,言语间是个再质朴不过的大男孩。
记者问:“为什么会选择数学系?”
他:“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
记者问:“参加过什么比赛?”
他语气寻常的就像是在回答今天吃了什么一样:“高中数学联赛,是山东省第一名。”
记者说:“给高考生说一句加油打气的话吧。”
他非常朴实地挠挠头,“我也不太会说什么别的。”
网友们在了解过才发现,这个看起来无甚特别的小哥,竟然是整个数学界的风云人物。
只能说他的履历,让人看完之后膝盖一软。
作为几十年难得一遇的数学天才,韦东奕曾经在高中时期就连续两届拿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金牌,也因此被保送进北大。
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知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接班人。
他对数学的痴迷最初是受到家庭影响,因为父母都在山东建筑大学任教。
父亲是数学教授,所以家里从小就有各种各样关于数学的书,有入门级也有难懂的。
韦东奕从小就泡在这样的书堆里,并且乐在其中。
在同龄小孩子都在玩过家家的时候,他的消遣方式就已经变成研究数学书籍。
很快,“韦神”踏上了他的传奇之路。
小学一年级,他因为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爱上了数学。
初二,他就提前加入山师大附中的奥数训练队。
高一,就被选入数学奥林匹克的国家集训队。
正如那句名言所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光有天分当然是不够的。
遇到难题的时候他逢人就问,就连在饭桌上都无法放下手里的捧着数学书。
在集训队中,韦东奕就已经崭露头角。
入选国家集训队首先要进行层层选拔,从40人中选出30人,再到最后只留下6人……
8场淘汰赛加起来一共有24道题,难度极大,就连高手也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做完。
而韦东奕最终完成了23道半,创下的记录连教练都叹为观止。
更厉害的是,他很多独创的解题思路,比标准答案还要“简单粗暴”。
在五大学科竞赛中,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含金量是毋庸置疑的。
两天的比赛,每天要在4个半小时之内完成3道大题。
考场里的500多名选手都是从世界各国选拔上来的顶尖人才,最终只有三人拿到了满分。
而韦东奕就是那神圣的三分之一,6道大题全部做对。
自此,韦神一战成名,惊艳了所有人。
一年后他参加了第50届IMO,再次拿到了金牌。
并且用一小时的解题速度碾压了另一位天才,那位7岁自学微积分、12岁拿到IMO金牌的数学竞赛史传奇陶哲轩。
就这样,在连续拿下两届IMO金牌后,韦东奕被顺利保送至北大数学系。
这一年,他刚高二。
虽然不用再高考了,但韦东奕还在努力补习自己语文等科目的薄弱之处。
因为他对未来的目标十分清晰且坚定:搞数学研究。
进入北大之后的韦东奕,依然是一个神话。
大三那年,他几乎横扫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的所有奖项。
由第一个斩获菲尔兹奖(数学界诺贝尔奖)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发起。
是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大学数学竞赛,也是各大名校数院的名誉之战。
光考纲就有58本书,是清北数学系教材的三倍。
竞赛题目的难度与国外知名大学的研究生资格考试相当。
一举拿下分析、几何、概率、应用四项金奖,还有个人全能金奖。
几乎没给清华和中科大留活路,于是北大的同学对他充满了膜拜。
有一学期,韦东奕担任某门课的助教,老师对同学们说:
“有不会的习题可以先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去问助教,
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
2014年,韦东奕正式从北大本科毕业。
麻省理工、哈佛……这些爱慕贤才的世界名校,纷纷向他投来橄榄枝。
哈佛为了他甚至不惜打破校规:只要韦东奕愿意来,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
但韦东奕谁都没理。
他留在了北大的国际数学中心,跟随田刚院士一起继续数学研究。
最终仅用三年半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并且留校任教。
韦神的名号逐渐从竞赛中隐退,因为他将战场转到了科研上。
从2015年8月到现在,他完成了25篇学术论文,有很多都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
如今的韦神,优秀到了让学术界很多大佬都忌惮的地步。
纽约大学的林芳华教授说:“由于韦东奕动作太快,很快可以把别人文章方法和结果大大简化,所以有些大人物不敢轻易在文章发表前,提前放在网上。”
看完这个神一般的履历,旅行菌想起了有位网友说,
人类未来能达到何种高度,就靠这样的人了!
-END-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