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又火了,这次是因为一名助教教授。
视频中的他,不修边幅:一身黑衣,其貌不扬,笑容有点憨憨的,头发很长,并且有点乱。
他右手拎一大瓶矿泉水,左手的塑料袋里装仨馒头。猛地一看,仿佛是从七八十年代穿越过来的穷学生。
接受采访时,他还有点紧张,嘴里只说道:“反正我现在是老师,现在是北大的老师。我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也是通过数学竞赛保送(进北大的)。”
记者请他给今年的高考学子加油打气,他边摸矿泉水瓶边说道:“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我也不会说别的。”
视频火了以后,这位老师就成了网友们的热议对象。
有人夸奖,也有人极尽讥讽:
“看来当北大老师门槛不高呀!”
“要是北大老师长这样,我宁愿我儿子不上北大。”
“这个人说话嘴巴不张,牙齿不动,不就是个玩笑吗?”
“感觉这个老师与正常人沟通有障碍。”
虽说他的形象确实与人们心中的大学教授不符,但网友们也不至于这么酸吧?
好奇之余,我赶紧去查了一下,结果吓一大跳:他正是北大四大疯人院教主——韦东奕,人称“韦神”!
北大有四大“疯人院”,数(学)院、物(理)院、化(学)院,生(物)科(学)。在这四院里,数院为首。
而在数院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在北大数院,要么你有虐待别人的实力,要么你有承受别人血虐的韧性和忍耐力,舍此两条,别无其他”。
韦东奕,韦神,就属于前者。关于他,北大数学系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韦东奕刚担任助教时被老师这样介绍:“这是你们这学期的助教,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
“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就这一句,简单粗暴地说明了韦神有多厉害!
关于解题,这其实不是他最早的传说。早在上学时,韦东奕就是一名解题圣手。
高二时,同学们都被普通函数折磨地够呛。他却不声不响自创了一种解题方法,竟比标准答案要简洁得多,被誉为“韦方法”,还流传有“韦东奕不等式”。
“韦东奕不等式”是这样的:
看不懂吧?因为这是他“玩”“Jacobi椭圆函数”后的副产品。
“Jacobi椭圆函数”是什么?
“Jacobi”是一位数学家,椭圆函数是一类超越函数,只在高等数学中引入,并且不是所有专业都学。如果想深入研究,只能等到研究生阶段,或者是自学。
后来,韦东奕上了北大。大一时,他讲完一道习题后说道:“同学们如果没听懂,就请教授再讲一遍。”
教授却微微一笑说:“不行,我也没听懂……”
当然,以上并不是韦东奕的最高光时刻。
他从小就天赋异禀,创造过很多我们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优异成绩,取得过众多国际大奖。
初二时有道数学题,国家队老师用了3小时才解出来,而韦东奕只用2小时。15岁时,韦东奕进入奥数班,集训时,他被老师形容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解题英雄。
16岁时,他参加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这是五大学科竞赛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场比赛,要求在4.5h内完成3道大题。
韦东奕却一口气将6道大题全部做对了,还用“纯代数”方法解出了平面几何题,打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选手,取得冠军。
17岁时,他又在第50届IMO上,击败了特仑苏大神——陶哲轩,再次取得冠军、金牌第一名。
赛外,陶、韦二人再次比拼,二人耗时时间为7:1,韦再次获胜。
此后,江湖上到处是“韦神”的传说……
哈佛放弃原则来抢他:“只要你来,英语可免试。”
但他没有答应,转身去了北大。
大一时,在“丘成桐数学竞赛”中,韦东奕又以一己之力单挑清华和中科大,斩获了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许宝騄金奖、个人全能金奖、周炜良银奖6项大奖。
接着他本硕博连读,又在数学顶刊CPAM上发表了4篇论文,被誉为北大十年一出的天才。
韦东奕为何这么牛?因为他从小就与众不同。
“韦东奕之所以很痴迷数学,和他的父亲有很大关系。”
他的父母均为山东建筑大学老师,父亲还曾担任学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数学会理事。
一年级时,别人在读连环画、故事书,他读《华罗庚数学学校》,并且说:
“这本书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些难度较大的数学题,我从解出第一道题时,就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有时候父亲没事干了,就会和儿子打趣道:“来,我们做道数学题。”
这也是在韦爸爸同事间流传的一段佳话。普通孩子的休闲方式是玩耍、游戏,韦东奕则是看数学书、做数学题,果然,天才就是天才。
研究数学是韦东奕的最爱,没有之一。
作为一名90后,他从不玩手机,不玩电子游戏,偶尔上网也是为了找题目做。他也不喜欢篮球、足球,偶然看新闻联播。
当年,参加完IMO后,领队奖励他在当地旅游两天。他却说:“我不喜欢旅游,从早到晚在外面,时间长,太累了。”
在学校,他从来不参加任何社团活动,在高手如云的北大园中,他总是独来独往,每天都抱着数学文献看。
即使偶尔和同学交流,他也很喜欢卡逻辑,因此,他与同学们格格不入,甚至,在同学眼中,他“狂妄自大,瞧不起同学”。
可事实上,韦东奕只是过于专注。也许正如一句话所言:登上巅峰的人总是充满孤独。
前几天,有人说他太丑,没有教师的气质。是在这个遍地明星、小鲜肉的时代,韦东奕外貌、形象都不太好。
但他在意的只是有趣的灵魂啊,他从不花过多的时间去修饰外表。
还有人为他的终身大事“发愁”:“抛开其他一切,这小伙要是放在我们村,一定娶不上媳妇。”
真对不起啊!这小伙真不是你们村的普通小伙。
有人说他太寒酸,只知道吃馒头,一顿午饭就要吃3个,真是没见过世面!
是啊,他太朴素了,甚至会让人怀疑他的经济实力。
可是,出生于教授家庭,自己又是最高学府助理教授,又能有多差钱呢?
他只是不喜欢被物质束缚罢了。难道一顿早餐650元就是所谓的见过世面吗?那他或许真的不行。
还有人攻击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就连他自己也说:“我也不会说别的”。
但他又不是语言学教授,也不是要用嘴的工作,只要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不就ok吗?
他说的哪句话,大家又没听懂?韦东奕的日常实在很简单,除了家里、教室,就是研究室。
他的日常着装也很简单,总是一身素衣,正如在视频中穿的那样。只有需要在学校官网展示时,韦东奕才会穿上西服拍个证件照。
他太低调了,纵使取得过众多奖杯,也从没有刻意出现过在镜头前,更不会大张旗鼓去宣传自己。
在网上能搜到的资料,只有他的获奖报道,以及他的“江湖传说”。
若不是此次采访视频的意外走红,大概除了业内人士和北大学子们,谁也不知道韦东奕的存在。
说到这,突然让我想起了,前些年被众多学生热议的哈理大老师“王晓琮”。
王晓琮,14岁考上北大少年班,18岁考取浙大研究生,毕业后在哈理工任老师。学生们评价他:
“神一样的人物。”
“无论多复杂的多少重的积分,他一律口算。”
“无论论文多长,他总是能在30分钟后返回来详细的修改批注。”
他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位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评委,他指导的学生,几乎每次都能拿到“国际一等奖”。
他的学生有的成了领导,有的评上了教授、副教授,桃李满天下。而这样一位“大神”,却极其低调:
用塑料袋装书,一年四季都穿着那件蓝色T恤,脚上总穿着老式胶鞋,吃饭时还会舔盘子,做讲师不愿升职称,坚持住职工宿舍。
听到媒体想要来学校采访他时,他只给领导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记者来访,我就辞职。”
韦东奕与王晓琮,本质上是同一类人。这一生,他们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继往圣之绝学,开后世之先河。
因为对学术的热爱,他们大隐隐于市。正如金庸小说中的“扫地僧”:
他们身穿青袍,总是拿着一把扫帚弓身扫地,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更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可当需要时,他们仅用一招半式就能打败慕容复、萧峰等大侠。
有人住高楼,有人入深渊,有人宴宾客,有人享寂寞。
这世上,多的是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的人,少的是身怀绝技却甘于平淡、泯然于众人的“扫地僧”。
而他们,正是这个社会中的一股清流,始终指引着我们的航向,告诉我们专注才是成功最好的灵丹妙药。
. END.
【文| 雷小草 】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