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学历叫电大|俞建平

电大不仅也发校徽,还有 毕业纪念章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到了,我想起了我的考大学之路。

第一年的高考,我还在农村插队落户,后来进了嘉兴绢纺厂。从1977年到1981年,我连续四年参加过高考,然而都没有考取,我应该算是“高考状元”,是高考落榜次数最多的落榜状元。在复习迎考的那些年里,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耗在复习备考上了,我的口袋里总是揣着英语单词,走到哪里念叨到哪里,样子有点傻,背后肯定有人在嘲笑我,我的师傅也向我母亲抱怨:不是当保养工的料。

保养工在厂里是个体面的技术工种,在我们那个年代,保养工很吃香的,尤其是在女工厂里,当一个织布机的保养工很吃香。我那时三班倒,一个生产班组有70多个人,车间很大,上百台的织机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80分贝的机声劈劈啪啪,犹如万马奔腾,声音穿不破屋顶,永久在耳边回荡,也淹没了所有的说话声,大家都用手势比划着表达话语,倘若有非常重要的话非讲不可,那就得凑近耳朵根子大声嚷嚷。所以在这个车间呆过的人一般都是大嗓门,唯恐别人听不清。

一个班组只有三个男工,一个是我师傅,另外一个就是我啦。还有一个勤杂工。其余全是挡车女工。我们保养工的裤腰带上别着“三件套”:活络扳手、螺丝刀和老虎钳,在女工身旁来回晃荡,巡视着织机的安全运转,神气不?

作者1977年的高考证,那年国家恢复高考,作者还在农村插队落户

按理说我在国营大厂里活得还可以,可是我混得不可以,我一心想考大学,工作也就得。过且过,一般的故障能拖就拖,拖到交接班拉倒。我心思不在技术上,技术也就一般般,以至于我修理过的织机,挡车女工不放心,非得叫我师傅再过来看一遍才敢开机,怕织机的梭子飞出来。这样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织机就怕修得不到位,梭子真会飞出来,也会伤到人。而我师傅在女工们眼里可是个宝,师傅是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看上去憨厚,那些阿姨们都宠着他,有胆大的人,偶尔也会寻他开心,四脚四手把他抬起来扔进棉纱堆里听他喊讨饶。这是花絮故事,女工厂里特有,现在想起来,也是挺开心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首届电大嘉兴文科班毕业照

正当我心灰意冷之际,我幸运地遇上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走进了电大的课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国的学历教育上,出现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这个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让许许多多因各种原因没有机会上大学的“老三届”、“新三届”以及所有愿意上大学的人有了重返课堂的机会。

一个车间出了好几个电大生,劳动力安排碰到了难题。起初考生们自己想想也有些担心,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不上班谁来顶岗?不曾想,当时的厂领导不仅支持职工去报考,而且还同意占用上班时间去上课,“考取的都可以去”!厂领导这样说,尽显国有企业的大度,实属难能可贵。

为了能让更多的中青年职工有机会报考电大,厂领导班子不仅不以生产任务繁忙而阻扰,而且在企业生产销售最旺盛的年份,竟然设想在厂里办电大教学班,以方便职工就近上学。厂领导说:砍柴不误磨刀功,我们要培养企业的人才,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脱产的、业余的、半工半读的,什么形式的都可以有。

八十年代真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也是嘉绢的黄金时代。1982年,厂领导经与嘉兴电大工作站协商,决定在嘉兴绢纺厂开设82级工科机械专业的试读班,招收本厂和兄弟单位入学考试成绩在130分以上的部分学员。这样,就有了电大嘉绢教学班,这在嘉兴是第一家。大家亲切地称它为“电大嘉绢班”,后来嘉兴市面上也纷纷仿效,出现了“动力班”、“汽钢班”等。

就这样,一身油污的在职工人,没有年龄之限,一起走进电大这所社会大学。我也是赶上这趟时代的列车,成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批学生。

嘉绢电大班设在厂门口南湖边的一栋独门独院有连廊的小洋房里,能看到湖心岛。在我们的心中,电大嘉绢班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校园,厂领导不仅办起了电大嘉绢教学班,还把办好电大嘉绢班当成是企业的责任,专门设置了教育科,教育科相当于大学里的学生处和教务处,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这应该不是一般的企业能够做到的。教育科的老师们也是竭尽所能为学生服务,几十年过去了,很多同学的脑海里至今还珍藏着这段亲切的记忆。比如教育科的科长部队专业军官出身,高高的个子,笔挺的身材,酷似电影明星达式常。这位科长为人和善亲切,就像是邻家大哥,也像兄长,急学生所急,忧学生所忧,想方设法为大家服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毕业了!嘉绢的厂长书记们都一起赶来祝贺、合影

三年后,我们这些电大生毕业了,嘉兴绢纺厂为毕业生安排了新的工作岗位,有的分配在科室工作,有的分配在车间担任技术管理工作,并且还为毕业生落实了国家干部的工资待遇。82级文科班的毕业生,因为厂里没有更多的文员岗位,厂领导竟然大度地批准他们可以去报考自己想去的单位,而且不需要补缴任何培养费用,权当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了。嘉绢开了先河,后来其他电大班也都看样学样。时值嘉兴撤地建市之际,招聘大学生的岗位很多, 82级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许多毕业生都纷纷报名应聘。就这样,在嘉兴的很多机关、新闻媒体、公检法等单位,从此多了一批电大文科毕业生。这些非全日制的大专生,属于半路出家,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单位里的中坚力量。

星转斗移,近四十年过去了,建于1921年的嘉兴绢纺厂,虽然已经不在了,但它依然是一代人的记忆,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骄傲。现在的南湖之畔,已建有“嘉绢印象”纪念馆。而在我的心里还多了一份怀念和感恩,我们都没有忘记母校“电大嘉绢班”的培养,我的学历是电大嘉绢班,我引以为豪。不要说电大的学历拿不出手,在我心目中它就是北大和清华。它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段永恒记忆。

【来源:嘉兴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