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本质工作是教书育人,拿起戒尺的目的只是为了惩戒不听话的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班里大部分学生是好的,他们安分守己,认真听课,积极完成作业,只有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可以多关爱他们,多和学生谈心,多与学生的家庭沟通,了解学生成长的环境,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帮助这些学生尽快步入正轨,改正缺点,好好学习。
案例1、二年级有个女生,文文静静的,模样也很可爱,就是上课爱睡觉,老师多次提醒,这个学生还是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作业不会写,她自己着急,家长也着急,老师更是着急。学生的奶奶经常接她上下学,班主任王老师向学生的奶奶了解情况,才知道,孩子母亲又生了个小孩儿,该学生跟奶奶一起生活,孩子喜欢看电视,尽管奶奶多次提醒她该睡觉了,但孩子就是不听,每天晚上11点多才睡觉,早晨六点半该起床了也愿意起来,弄得当奶奶的一点儿办法也没办法。知道了这些情况,老师又和她父母联系,让父母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督促孩子保证睡眠时间,多辅导孩子完成作业。渐渐地,这个孩子的习惯好起来,也能认真听讲了,作业完成情况也有进步了。
案例2、我大姨75岁,曾经给我分享过自己小时候退学的事。她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父母把她送到学校读书,刚进学校觉很新鲜,有同学玩,有老师教。过了一段时间,她说什么也不上学了,问其原因。大姨说学校里的老师拿着戒尺打人。她同桌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上课不听讲,还在教室里乱跑,老师一生气,拿起戒尺就朝这个孩子的手面连续打了十多下,大姨看了,害怕老师打自己,从此,再也不敢上学了,尽管父母说再多的好话也无济于事。你看看,老师用戒尺对学生心理造成多大的阴影啊!
学生来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知识,老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肩负着管理学生的责任。然而现如今我们的学生教育管理却出现了怪现象,人民网曾有篇文章《把“戒尺”还给老师》,对于这种教育管理的分析十分到位。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似乎正患上一种'软骨病‘:对学生罚站不敢久,批评不敢重说;只要家长来闹事,学习多半息事宁人,老师多半是弱势,被要求写检查、扣工资.....”。
其实正是由于文中提及的现象愈演愈烈,导致现在老师对于学生不敢、不能、不想管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从而引发了我们现在学校里很多“熊学生”的出现,课堂上捣乱、讲话、影响他人学习,平时上课睡觉,不写也不交课后作业等等破坏学习规矩的行为层出不穷。更有甚者不但在学校里面荒废学业,而且发展成为了欺凌同学,侮辱老师的“校霸”。
我们过去的父母家长常对老师说“孩子在校不听话,请替我严惩不贷”。现如今有许多家长却质问老师“孩子多大的错啊,你凭什么要如此惩罚他?”。当然现在的社会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如此蛮不讲理,还是明白“教不严”的后果的,所以才有部分家长赞成老师拿起戒尺的,同样也有部分家长以“惩罚过度“为理由而反对。
对待这样的两种观点的问题,我个人还是坚持认为教育中,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戒尺所代表的惩戒权应该赋予老师。我也非常赞同一种观点,“好的教育必然是宽严相济,奖罚分明的”。
学生在学校里面不单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守规矩,明事理。盲目的宽容和错位的鼓励,是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的。学生的行为违反了班级纪律,枉顾了老师的教导,老师用戒尺的形式来小惩大诫,达到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对老师心存敬畏,改掉坏毛病,勤学上进有何不可呢?
在家中父母舍不得管,在学校老师不敢管。其实这是打着“鼓励教育”的旗号对教育的误导。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老师,能教得出站直的学生吗?
优秀的孩子都是教育管教出来的,教他们守规矩才不会胡作非为,教他热爱学习才会认真读书;
高举的戒尺打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惩戒的是孩子的错误,让学生受到约束,规整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戒尺或者是惩戒只适用于不服从说教的学生,当然这是极少数学生。使用戒尺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惩戒的目的是约束这部分学生的行为,逼迫学生改正错误。同时适当的惩戒也是能够帮助这部分学生改正错误和认识到自己,帮助他们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在班级管理中,的确有些学生不服老师的管教,他们是老师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当然他们也是老师管理班级学习的难点。因为这种学生在纪律方面非常差,所以他们在学习方面也不会好。
家长对老师惩戒孩子的态度有很大差别。有一部分学生家长的确是在家管不了孩子,并且也不希望老师惩戒孩子。这种家长一般是非常惯孩子的。我班里就有几个家长是这种情况。他们在家管不住孩子,孩子在家也非常任性。但是在学校里。老师一旦说了学生,家长就会打电话问老师怎么回事。甚至在电话上对老师说得非常难听。
不同家长态度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如果学生家长面对孩子犯错误,不允许老师管教甚至惩戒,就会让孩子的任性继续发展。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在班级管理中,如果有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不及时制止,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有样学样,加入到犯错误的行列中。这对班级管理是非常不利的。这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因此说,学生犯错误,即使家长态度不好,老师也必须要管。
管理学生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作为家长必须明白老师的管理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班里的其他学生负责。家长必须支持老师的工作。
现在,家校矛盾不断,闹得纷纷扬扬,其实实质上是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最终受伤害的只有孩子。有些家长以为老师应该严厉起来,严师出高徒,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该打的打,该骂的骂。这是我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家长对老师说的话。那个时候,家里的孩子一般好几个,家长们一般奉行棍棒低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我一个表哥八十年代考上了大学,我姑姑逢人就好说,都是我管的严,给打出来的。
有些家长认为,老师要温和教育,更多的应该是给孩子讲道理。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如果老师一旦发脾气,没控制住打了孩子,会认为老师有失师德。有些家长的素质不太高,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溺爱到极点,说不得碰不得,孩子之间有点小矛盾磕着碰着就会找老师算账,有点小问题可能就要投诉,就要上告。
女儿小学时,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因为她儿子和同学打闹碰破了点皮,就把老师告到了校长那儿,说老师管理不善。老师不可能在校这一天,一刻不停地盯着孩子吧。如果老师生气说了她家孩子,还不得给老师拼命啊。后来,她的儿子老师就彻底不管了。还告诉孩子们都不要和他玩,怕再一次碰到了伤害了他,其实老师也是无奈,惹不起啊。
其实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和老师闹,最受伤害的只是自己家孩子,影响了孩子的好性格的形成,耽误了孩子学习。我感觉老师是应该首先尊重孩子,但是如果不是过分的体罚,都不要怪罪老师,老师也是为了孩子学业进步,如果老师真的对孩子啥都不管,视而不见了,更是害了孩子了。如果把这两类家长分开了,就好说多了,家校矛盾会大大减少。这也叫“因材施教”吧!
我觉得把学生分为两部分这个方法可以尝试,不过学校安排班主任时要动脑子,哪个老师适合做哪个班的班主任,选好了老师我觉得没有问题。
不管是把戒尺还给老师或者不还给老师的这两部分学生,都有上中下三部分人,不能说把戒尺还给老师这个班没有好学生,也不能说不把戒尺还给老师这个班都是好学生。
班主任接班以后,要摸清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选好班委会干部,要求他们不但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差生。七个班委,每人分一个差生同桌,和他们交朋友,一起学习,下课一起玩,形影不离去关心他,去感化他,小干部遇到困难老师要帮助他,给他出点子。
对于差生,班主任更应该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从生活上体贴他,差生最主要的是学习差,纪律性差,老师要做细致的工作,要用自己的爱心,善心去感化他,看看他什么差按排专人给他补什么,他学习好了,有了信心,他就转变了。
把戒尺还给老师,老师也轻易不能用,到现在也没有戒定,经常不完成作业的怎么惩罚?经常迟到的怎么惩罚?上课调皮捣蛋的怎么惩罚?顶撞老师的怎么惩罚?……!别看家长那么说,真打了,你手上又没有秤,打几下?打到什么程度?打出毛病,老师还要吃不了兜着走!尽量不要做那傻事!老师尽心了,看能感动他吗?
所以我认为给予老师戒尺,用好它让其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规矩,足以改变某些孩子的未来。收走戒尺,似乎赢的是家长,可是输的却是孩子的教育。教育绝对不是“一味甜蜜的教育”,也不是“棒喝辱骂的教育”,鼓励和惩戒相得益彰才是好的教育。
对待犯错误的孩子,不能依靠戒尺解决,要寻找病因,对症下药,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打不是办法。戒尺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能徒增孩子对老师的惧怕或者怨恨,戒尺用不好,还会遭到家长的不满,带来更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