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时代,孩子未来的铁饭碗是什么?

“大J,你会不会追生二胎,三胎?”

别问,问就是:“不会。”(小助手教我的)

那现在换我问问你:

“先别管生几胎,如果告诉你,即使你的孩子名校毕业,也很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你会怎么办?”

会削减现在的教育投入吗?

会改变现在的培养方式吗?

还是,找找应对的办法。

前段时间看了一两集综艺《闪闪发光的你》,这是一档关于大学生求职的节目,恰好刷到了一条消息,吐槽节目制造焦虑。

结果留言里炸出全球的名校毕业生,纷纷表示说,“这是真的,我现在就是没机会”,打破了藤校/名校“迷思”。

刷完留言,说实话还是挺震惊的,按理说这些都是“象牙塔顶端”的孩子了啊,估计也是我们这群父母大部分培养孩子的目标了吧,怎么到头来,职场核心竞争力并不强呢?

但冷静下来细想,并不意外。

最新人口普查结果,大学生数量超过2.18亿,大概每7个人就有一个大学生,曾经“金贵”的大学文凭,现在的含金量已经越来越被稀释。

起跑线我们没输,却被职场竞争力拦下了。

1

名校和高学历

早就不能保证找到好工作了

高学历和名校,并不等于好工作,这件事哪怕是十几年前,就已经发生。

06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某外企的管理培训生项目。当时我大概要和20万应届生同场PK,争取15个录取名额,可想而知竞争有多激烈。

我作为二本生,母校也不在211,说实话学历不占优势。可我成了加入的1/15,和我同批进入的很多都是名校生,有硕士甚至博士。

轮岗到人力部之后,我就问过当年招聘我们的经理:“那么多高学历名校的毕业生,为什么选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位经理和我说,公司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learning agility)。我当时很惊讶,脱口而出,好学校好成绩的好学生,不就说明了学习能力强吗?

经理笑着摇头说,并不是的。学习成绩好,可能只是刷题刷的好,也可能只是“被逼”要学习。英文里面这个“agility”,其实是很有深意的。

agility,意味着灵活性,所谓学习能力,有两个层面。

知识灵活性,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可以深入了解知识概念背后的“为什么”。

只会刷题的学生可能会有好成绩,但是一到社会这个大考场,肯定就不行了。因为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按部就班”,就只能在职场做个基本执行者。

思维灵活性,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并且寻找答案。这也是“做题家”无法拥有的。大学研究生毕业,其实才是真正的考试开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进入职场,会发现很多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而老板请我们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经理和员工的差别之一,就是经理会问出好问题,而很多员工只是等着“被分配”

当时这段话我一直记着,并不是因为她在夸我,而是她把“学习”的本质说得清清楚楚,这也成了我后来学习任何新领域的标准(比如我学习育儿),更是我现在养育小D的标准之一。

既然未来的竞争力——”学习能力“这么重要,怎样才能让孩子从小获得这种能力呢?

2

没错,就靠“热爱”

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几个我最近很着迷的年轻人。

一个是我最近很喜欢的B站up主--“何同学”。

22岁,在B站共发布40个视频,累计播放已超过1.7亿次,粉丝数达到了673万,连官媒都撰文点赞。他还是史上最年轻和苹果公司CEO库克对话的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源自B站-老师好我叫何同学

能想象吗?他没有团队,每一个制作精良播放量突破500W的视频,都是他一个人做出来的。

他怎么做到的?他的采访里说,就是热爱,因为爱了,所以就全力以赴,all in做每个视频,做到极致

另一位年轻人,是我最近去青岛拜访的朱自强教授的儿子朱小鹤。

他是80后,放弃了读大学,转而去追求音乐创作。朱教授说,当时他们一起的教授专家都说他,孩子不懂事,怎么老子也不懂事。

现如今,他的儿子,人称小鹤老师,是个非常著名资深的音乐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鹤老师的母亲说,当年18岁的儿子每天就是去学音乐然后小跑步回家就埋头自己屋里苦练,和他妈妈说,我真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自己有三头六臂

没上过大学的小鹤老师,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因为要学习国外音乐人的视频而自学的),精通至少8个乐器,这些不是靠父母逼出来的,就是他因为“热爱”的自驱。

热爱,归根到底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而唯有“负责”,才能为“未来”做主

这就是我经常提到的“学习能力”的土壤。它其实是教育中最关键,却经常被忽视的。

我们总是着急去追求“开花结果”,却从未想过“土壤”问题。早期家庭环境就是要把土壤弄好,土壤好了,后面的“开花结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么好土壤哪里来?钱?父母?老师?鸡娃?补习班?

都不是,而是提供环境,尽早让孩子体会到热爱,多让孩子体会做事极致的状态

羡慕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放在我们自己身上,家长怎么做,才能提供好这份”土壤“?

3

不妨,”躺平“试试

你想躺平吗?谁不想

你敢躺平吗?好像又有点不太敢…

家长”躺平“,孩子自己往前冲,这样的育儿场景,想想心里都觉得爽。

而现实中很多情况是,家长拼命鞭策着孩子,牵引着孩子,让孩子尽量走在自己规划的”正轨“上。孩子呢,只顾跟着父母的指引,却忘了自己想去哪里。

最坏的结果是,在即将上岸的那一刻,孩子却选择了躺平。

豆瓣有个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我第一次听说就忍不住去看了,里头不少对现状迷茫的985精英。

他们说自己“既没有主见,也没有做主的能力,更没有做主的自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被父母规划好了人生。不一定喜欢,但看上去稳妥。

我们这代人,要么是自己通过高考实现了阶层跨越,要么是看见别人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

对成功很容易陷入”路径依赖“,读书,考学,找个铁饭碗,是最保守也是最保险的选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只是根据现在所谓的“好职业”,去刻意规划孩子的成长路线图,我们太容易陷入旧有的路径:鸡娃-刷题-考名校,然后呢?

2021年1月份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2020》指出,到2025年,50%的员工需要重新培训,预计未来5年,现有工人的核心技能将发生变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才只是2025年,到我们孩子的那个年代变化只会更多。

就像我们的父母,很难理解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我们也很可能会对20年之后的职业一无所知。

总担心孩子没有好工作,千方百计想给给孩子找个铁饭碗,但世界上根本没有铁饭碗。

迷茫时看政策,看趋势,从这份报告里,我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就是,在未来,孩子的成功,仅仅靠家长驱动,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了。

那靠什么?前头说了,热爱。与其替他规划未来,不如助他寻找眼前的热爱。毕竟,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所以,孩子怎样才会产生热爱?

没有什么是“一见钟情”的,只有经历过“不喜欢”,才能慢慢知道自己所喜欢的。只有被允许“放弃”,才能敢于去尝试更多未知的领域。

先去允许孩子体验热爱,在做热爱的事情的过程中去体验努力、成功、挑战失败。

这些品质需要先有,才能迁移到之后漫长人生中的“不那么热爱”的事情上。

这股劲是“可迁移”的,但前提是我们先允许孩子去体验自己的热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放下要给孩子规划未来的执念。换句话说,适当”躺平“。

别用你主导的事情(鸡娃也好,玩耍也罢),把孩子的时间塞得满满当当,给他足够的留白时间,让他有自己探索寻找的机会。

如果孩子有“出格”的要求,先别急着否定,而是听听他的声音,试试支持他,也许,那是热爱的萌芽。

我们听了这么多年,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应该还有另外一种声音:热爱改变命运。

毕竟当年最早提出 ”知识改变命运“的那一代人,读书,就是他们的热爱啊。

到了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忘了热爱是什么,只记住了要读书,要考学,要找个铁饭碗,并且还想复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于是,我们读了一些育儿书,开始想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但别忘记了:

心中有热爱的孩子,会自己奔跑。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