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女孩跳河被救,父亲那一巴掌,扇在了谁脸上?

关注我们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1

上网的时候,看到一个特别令人痛心的新闻。

一个9岁的男孩,在学校和同学打闹的时候,不小心撞碎了学校消防栓外面的玻璃,老师就让他回家跟家长商量一下,赔偿学校600块钱就算了。

因为不是什么大事,老师也没放在心上,既没有批评他,也没有惩罚他,只是让他把这事告诉家长。

但谁也没想到,孩子根本不敢和家长沟通。

在留下一封遗书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跳下了楼。

这个害怕被惩罚的孩子,遗书里只写了这样一句话:

“nai nai,我前天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多么“懂事”的孩子啊,知道犯错要被惩罚,所以自己“惩罚”了自己。

这则消息被爆出来之后,无数网友都在评论区心疼他:

“小宝贝,撞坏玻璃而已啊。”

“回来我帮你赔玻璃。”

“想抱住他,告诉他别害怕,什么都不如他重要。”

而我在看到这条新闻时,也是一下子忍不住鼻酸,真的感觉特别心痛。

一段才刚刚开始的人生,还未来得及盛放就已经凋零。

我不敢想象,在毅然跳下去之前,他心里究竟是多么害怕恐惧又无力。

而他父母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又该是怎样的惊怒和自责。

明明是那么小的一件事,明明和爸爸妈妈沟通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明明那点小错远不至于要拿性命来惩罚,为什么孩子会走上这个死胡同?

我们不理解,觉得这只是小事,可是在孩子看来,这件小事告诉父母的后果,会比跳楼来得更加严重。

什么时候我们的亲子关系变成了这样?

孩子不敢和父母沟通,父母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成长的过程中,亲子关系并没有达成一种爱的平衡,父母和孩子之间失去了最宝贵的信任感。

孩子在父母面前把所做的一切而隐藏起来,深怕自己受到伤害,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但很多时候,这种自我保护意识,也会酿成让人无法接受的悲剧。

最近网上热传的一则视频也是如此。

视频里的女孩坐在桥上想要跳河,周围的人群都在好言相劝,母亲也在旁边哭着求女儿,最后还是消防员把她救了回来。

但被救回后,迎接她的不是家人的怀抱和安慰,而是父亲狠狠的一巴掌!

围观群众都惊呆了,纷纷出言指责这个父亲:

“你好歹先让她上来呀!兄弟!”

“她还跳的呀!”

“不能这样打小孩子的!”

女孩上来之后,哭喊着说:“你看,你每次都这样逼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父亲是因为不爱孩子才打她的吗?

当然不是。

古语说爱之深责之切,他就是因为太爱孩子,所以一巴掌想让孩子“听话”,可恰恰就是这样的方式,把孩子越推越远。

女儿内心经历了多复杂的斗争,受了多少的委屈,他一点也没有了解过,上来就是一巴掌。

可是他根本不知道,这一巴掌对女儿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有什么资格不管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巴掌?你有什么权利用拳头去逼迫孩子乖乖“听话”?女儿这次跳河是救上来了,可下一次呢?

我们中国有许多父母都是如此,和孩子发生了矛盾,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非打即骂,最想展示的就是自己父母的威严和地位。

因为我是你的父母,因为我把你辛辛苦苦养大,所以我有权利这样打骂你,有权利去做任何践踏你自尊的事情。

在这样畸形的关系和控制中,孩子是没有办法的,他们无法逃脱,于是只有走上极端的道路。

许多悲剧的来源都是如此,父母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平等交流,而是使用暴力,发泄情绪,展示威严,最后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原来,深爱自己的父母也会伤人。

原来伤人最深的,恰是最亲的人。

2

还记得去年武汉发生的那个惨剧吗?

一个14岁男孩因为犯错被叫了家长,母亲来了以后,直接当着所有同学的面给了他几耳光,并且用手紧紧扣住他的喉咙。

那个男孩一直默默承受着母亲的怒火和暴力,既不反抗也不吭声。

等到所有的同学都进教室后,等到老师进办公室后,男孩默默跨过学校走廊的护栏,从楼上一跃而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并不是个例,随便翻开网络,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四川高三毕业男生小斯,在被父母辱骂之后,选择自杀,他在遗书中写到: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

云南17岁留守少年小宝喝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留下的遗书里悲愤地控诉爸爸:你句句逼人,我没有办法……我破坏了你的规矩,就只有死了……

青岛13女孩小雯不堪父母的辱骂殴打,选择自杀,她最后一次说:亲爱的爸爸妈妈,用“亲爱的”与你们的称呼所搭配,大概是这世界上最大的错误……

然而,令人悲哀的是,每次发生这样的事件,总会有人评价说:

“现在的孩子太娇宠,心理承受能力差。”

也有人说:

“越强调自尊心,就会越玻璃心。打不得骂不得,一经打骂就好像天大的委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样的逻辑,简直就是强盗逻辑,就像是一个花瓶,在一次中没有摔碎,而你反复不断地摔,总有一天它会碎,而你只是轻飘飘地说一句:噢,花瓶太脆弱了。

这个世界就像是割裂的,明明孩子的心理已经被打击溃烂到了一定程度,明明他们是在一次次的摔打中才濒临破碎,明明是父母在他们崩溃的边缘反复试探。

可是到了外人眼中,却只是觉得孩子太脆弱,打不得骂不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父母觉得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却不知,孩子内心的伤口一直在溃烂,于是双方走向越来越远的两端,越来越不了解。

3

在一个无人的角落有这样一片心声墙,这是一个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可奇怪的是,这个孩子用了非常恶俗、不堪的字眼去骂自己的妈妈:

“臭婊子、实在太可恶了”、“闭你妈个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你很惊讶,可是如果你看到孩子一笔一划写下的“打人表”的时候,就明白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妈妈每打一次就画一横,爸爸每打一次,也画一横,这些正字总共加起来有好几百次。

他还在墙壁上画下哭泣的表情,“妈妈,你太坏了!”,你能体会到孩子那种对母亲的憎恨,又渴望她来爱自己的复杂心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可能是“正”字画得太多了,最后孩子说:“自杀去吧,我很可怜,没人爱我。”

他还在旁边画了一颗心,不断在掉眼泪。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也是很多暴力对待下的孩子心路历程。

在很多的孩子心里,也在画一个个的“正”字,当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骆驼,最后就很容易走上极端。

孩子的世界都是稚嫩的、脆弱的,你一发火,孩子的世界就电闪雷鸣,你一动手,孩子就整日惶恐不安,并且滋生怨恨。

孩子只是父母的一部分,可父母是孩子的全部,你无法想象在父母暴力之下长大的孩子,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很多父母有一种极其错误的教育理念:孩子有什么事情,只要打他骂他,他记住了,下次他就一定不敢了。

可对孩子来说,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记住的不是错误,而是害怕,是父母不爱自己了。

就像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

有些孩子受伤了,会跑向父母寻求安慰,这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受伤的时候,会给予关心和安慰,他们会接纳孩子,也会理解孩子。

而那些受伤了躲在角落偷偷舔伤口的孩子,只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一个无法接纳、暴力相加的父母。

他们无数次想要敞开心扉,却被父母伤害地越来越紧闭心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你看,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父母无法跟孩子沟通?

是父母自己啊。

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和孩子之间,是从属关系,孩子就该听从自己的,孩子解释就是顶嘴,再啰嗦几句,就要动手打。

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有人也这样对我们,我们自己又会是什么感受?

不是因为孩子太脆弱,而是来自父母的伤害,正在让孩子遍体鳞伤。

许多父母,得意洋洋,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棍棒教育”下,越来越听话,越来越乖,这其实这是一种悲哀。

这意味着,你和孩子越来越远,再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

4

看到一句话觉得说得很扎心,父母不断打骂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但是会停止爱自己。

因为不爱自己,才会选择伤害自己。

这难道就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吗?

所以,我们必须要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究竟是想要一个在打骂中听话的孩子,还是一个懂得爱自己,过上快乐幸福生活的孩子?

明明我们都是爱孩子的啊,为什么又要选择最糟糕的方式,去伤害自己最亲最爱的人呢?

所以,

放下身段和孩子平等交流吧。

放下暴力和孩子心平气和沟通吧。

放下满身戾气去和颜悦色接纳孩子吧。

没有人不会犯错,毕竟我们都是从小孩变成大人的,更何况他是你深爱的孩子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两个原则很重要。

第一个原则就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要把他当一个孩子来看。

也就是说,他是孩子,还在成长,认知水平有限,自控能力不足,这些都是需要他慢慢学习和在父母的教导中学到的,请多些包容和耐心。

第二个原则就是,当你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他当个成年人来看。

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想想你要说的话,如果放在大人身上,会不会伤害自尊心?

孩子也是人,只要是人,被责骂就会伤心,不被尊重就会愤怒,受委屈了就会有恨,不被理解就会有痛苦。

教几个父母和孩子说话的小技巧:

请不要说:我和你说话呢,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

请说:我感觉你今天有心事,你能不能和我说说看?看看爸爸(妈妈)能不能帮你。

请不要说:还不回房间去,这么晚了,别玩了,听到没有?我都说了好几遍了!

请说:还有十分钟就要睡觉了,你是先刷牙还是先洗脸?

请不要说:小孩子懂什么,你怎么这么犟啊?我都是为你好!

请说:你可以说不,但我需要知道你说不的理由,才能理解你呀!

最后,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我们情绪的垃圾桶,不要再以爱之名做伤害孩子的事情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