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初心不改,做家庭“希望”的守护者,“小儿科”有大作为

【专家名片】

周向明,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嘉兴市儿科质控中心副主任

主治专长:擅长儿科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急救;擅长小儿慢性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儿科疑难病的诊治。

从业经历:曾任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大科主任,嘉兴学院附属妇儿医院儿科教研室主任;现任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专业委员、罕见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感染学组委员,嘉兴市儿科质控中心副主任;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三等奖。

采访过程中,我看着眼前这位面带笑意,聊起从医生涯眼里都是光的周向明主任,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可爱”两字。这位在儿科坚守40年、代表民盟医卫支部连续担任了两届嘉兴市政协委员、在嘉兴儿科界无人不晓的儿科专家,精神矍铄,言语风趣,笑声爽朗,回忆往事,时而谦卑时而自豪,如长者般亲切,又似孩童般可爱。我想,这大概是这个职业回馈给他的礼物,因同孩子打交道而能一直保有难能可贵的纯真与年轻。——题记

从基层走出来的儿科医生

医学界有一句开玩笑的行话“宁治十大人,不治一小孩”,儿科医生缺乏是不容回避的现状。孩子的配合度低、医生难以通过病情问答进行准确诊断,更有人将其称为“哑科”,“哭闹”是一个儿科医生接收到最多的“主诉”,这使得诊治一名儿童要比一名成人花费更多精力。相反,家长们却总渴望医生能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康复。无形的压力,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这是很多医学生不愿意选择儿科或者很多儿科医生选择中途放弃的原因。

然而,周向明一干就是一辈子,他说:“我了解一个家庭失去孩子的痛苦绝望,也知道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对一个家庭的意义。”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这一年有很多人因为一场考试改变了整个人生轨迹,其中也包括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周向明。那一年,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周向明捡起高中知识,刻苦复习,如愿参加高考考入浙江医科大学嘉兴分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嘉兴王店医院工作,从此开启了他与儿科一辈子的缘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医疗设施简陋,医疗水平也远远不及现在。王店医院儿科加上刚刚分配来的周向明才3位医生。某天晚上,有一位妈妈抱着3岁的幼儿冲进诊室,急得话都说不清,怀里的宝宝已经持续一个星期高烧不退、呼吸困难,经过拍片、检查发现是一个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并发脓气胸病例。病情非常严重,但因交通不便(当时还只有水路),患儿转院市区风险极大。情况危急,在上级医师带领下,大家决定进行胸腔穿刺、闭锁引流,后经近半个月的细心治疗与呵护,小小生命被成功从死亡边缘拉回。

这件事,让周向明深刻体会到了当医生的价值,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因为在这件事之前,他眼睁睁看着另一个小生命离开人世却无能为力。那是一个严重腹泻的孩子,家人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送来医院时呼吸微弱、神志不清、浑身抽搐,奄奄一息,抢救持续进行了6个小时,却没能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抢救室外,家长绝望的样子深深刺痛了他。

“两个孩子的一生一死让我意识到,作为儿科医生,我手中拯救的不只是一个刚刚绽放的生命,更是在守护一个家庭的希望。”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此化成一股动力,为了那些孩子及背后的家庭,他甘之如饴。

后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守护患儿健康,挽救更多可贵的小小生命,周向明还特地写信求教我国儿科界的老前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主任郭迪教授,在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儿科学的一系列理论知识,“当时,整个嘉兴真正做小儿科的医生很少,我能在其中出一份力,即使力量很小我也乐意。”

这,大概就是一个医者的初心。

誓做家庭“希望”的守护者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12年基层工作为周向明的从医生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1993年,周向明调往嘉兴市第二医院儿科,一干又是10年。

儿科被称为“哑科”,患儿不能准确描述自身病状,医生只能通过父母的讲述和对患儿的检查来诊断病情,这对每一个儿科医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多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让周向明深知,做一名让患者信得过的好医生,必须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因此,在更高一阶的平台,周向明不断精进,主动、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进修,提升专业与救治能力。1995年~1996年,周向明曾两度前往上海复旦儿科医院进修儿童急救与儿童危重症急救知识,师从复旦大学医学院儿科医院呼吸危重医学孙波教授。他明白,学习是一个儿科医生终身要保持的习惯,“孩子的病瞬息万变,容不得一丝马虎,唯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方能为每一个家庭带去美好希望。”

22年的成长,彼时的周向明早已褪去青涩,凭借精湛的业务水平赢得多方信任。2003年,周向明再次挑战自己,作为人才引进调入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担任儿科大科主任,为团队发展掌舵。其间,他始终保持着手机24小时开机的习惯。他常对团队医生说,如果碰到危重症孩子,如果觉得自己拿捏不准不能确诊或者处理起来困难的话,可以24小时随时打他电话。因而有时是前半夜,有时是后半夜,有时正在吃饭,医院有危重症病儿抢救,周向明都会在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到场,坚守在重症救治第一线,为患儿健康保驾护航,也成为年轻医生的坚强后盾。这么多年,无论酷暑严寒,周向明不知在科室里度过了多少个不眠夜。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及他和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市妇保院儿科尤其是新生儿科的危重症业务水平有了质的发展。

后来,这位从基层医院走出来的儿科医生,担任起嘉兴市儿科质控中心副主任,擅长儿科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急救,擅长小儿慢性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儿科疑难病的诊治,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守护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身边,赢得了广大家长认可。“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救了一个孩子,就等于救了一个家庭。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细胞组成,每个家庭都健康、幸福、快乐,国家就有希望。”这是周向明坚守至今的信念,他为无数重症患儿撑起生命的绿荫,为无数病患家庭送去新的希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40年儿科医生生涯一晃而过。如今,周向明重新出发,加入浙江新安国际医院,继续在儿科领域发挥他的能量,做好万万千千儿童的健康守门人,“儿科医生虽然平凡,但工作中每一个小小的成就感都让我对儿科这个岗位充满热爱,我无悔于这些经历,也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能做每个家庭幸福的守护者,我心甘情愿。”

你看,总有人爱着这个行业,在责任之上,坚守着自己内心追随的理想。

建立一个儿科医生的“全局观”

儿科被戏称为“哑科”,在医疗行业甚至流行着“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的顺口溜,是调侃,却也道出儿科医生的辛苦与艰难。

周向明坦言,儿科医生的难,难在两点,一是身为儿科医生一定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超强的耐心。因为儿科的本质是为孩子服务,孩子通常没有病情主诉的意识,医生与患儿通常很难直接交流病情,家长代为描述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但家长的描述又未必准确,治疗风险因而也会相对增加,这就得靠医生自己去观察、判断,这对医生的医术、耐心、责任心、洞察力都有很高要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病治疗的顺序是不能乱的,一个病人进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诊他是什么病,正确鉴别之后才是治疗的开始,这就要求医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危重症的识别能力,观察孩子除了明显病症以外是否还有隐藏病症,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否则很容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

二是儿科医生必须是儿科专业的“全科医生”,具有“全局观”意识。这一点,周向明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曾经,他在日常门诊中碰到一个3岁患儿,家长反映孩子总是断断续续咳嗽,时不时呕吐,去过很多医院寻药问诊,也看不出所以然,有医生说只是“吐奶”现象。但周向明意识到这不是“吐奶”这么简单,凭借长期学习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安排患儿再次拍了片并进行放射科造影,结果证实这是一名先天性食管裂孔疝患儿,病灶诊断明确,后续治疗也就柳暗花明了。

在周向明看来,儿科医生的“内存”一定要常更常新,才有可能敏锐地抓住孩子表现中的蛛丝马迹,“医生一定不能局限于自己固有的认知,因为医学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必须要开阔思维,跟上前沿医学发展,更新自己的‘CPU’,站在‘全局观’基础上透过表象看本质,这对医生来说其实就是经验和技术的积累。”

正是这种对自身高要求、对患者详细诊断、真正负责任的品质,让周向明成为很多宝爸宝妈心中的“顶流”良医,无论他在哪一家医院工作,孩子生病第一时间还是认准他,辗转赶来就是觉得周主任看过了就安心。“家长的信任也是我这么多年坚持在儿科领域的动力。常常有家长跟我说‘我小时候是你看的病,现在我孩子也来找你看病’,这种感觉很奇妙。我希望更多年轻医生坚持初心,不被环境左右,让更多患儿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周向明坚定地说。

后记

40年医生生涯,周向明数不清治愈了多少个孩子,拯救了多少个家庭。采访最后,我问他这40年行医有什么感受?他深思一会儿后回答我:“对于我的医生生涯,我问心无愧,家长的信任和孩子的痊愈让我有莫大的成就感。但相对的,儿科医生实在太忙了,常常没有下班,没有假期,这让我对我的夫人和家庭充满愧疚,他们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但我工作这么久几乎没有时间陪他们一起旅行。说好了退休后一起去旅行的,眼看退休又要往后推了。能带领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儿科团队,继续为嘉兴的患儿服务,继续发光发热,是我的荣幸!”(照片由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提供)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