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尤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顶尖大学,应该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难题,为政府决策咨询作出重要建议。
大学,乃大师,非大楼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国家实行“扩招”,降低大学入学标准和门槛,高考升学率从不足5%上升到8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素质,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但君不见,现在的大学,以“城”冠之,以校区多见长,以校舍富丽堂皇闻名,以楼高扯眼球。
教育是一项需要历史积淀、时间积累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也是需要耐心、细心和恒心的工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教育更是需要舍得奉献、敢为人梯的事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可在一些指标的导向下,谁还能“慢工出细活”,巴不得明天就是“全世界一流”。于是乎,财经类院校设置经济学,农业类、工业类、建筑类院校我也要设置经济学,目的是“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所有的社会经济发展领域”。
我们的大学专业是几十年前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国家社会发展已面临重大的变化,再按照过去的框来装“鸭蛋”,显然不符合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大学应再来一次“院校调整”,专业的事还得靠专业的人来干,一味的贪大求全会因“消化不良、吸收不了”而不能健康发展。
举个例子吧,原来的华西医科大学,响当当的大学吧?合并到四川大学后,特色、优势顿时荡然无存。
在举个例子,农业大学应该在种、养、加等农业生产的实践诸环节解决重大技术需求吧,可现在哪一所农业大学的“非农专业”不超过它的“涉农专业”。
国家要强大,社会要进步,大学需再来一次“院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