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三级片”走红,跟父亲决裂,网友:被打击的孩子,一辈子带着伤痕

作者 |秦一

来源 | 教育

“我想要一个拥抱。”

“拥抱有什么用!”

这是郝蕾在节目《十三邀》回忆跟爸爸的一段对话,当时的她泪如雨下。

郝蕾身上有很多伤,很大部分是童年造成的。

他觉得郝蕾跟外界隔着一层玻璃,而这层玻璃是她的保护层。

从小到大,父母对郝蕾永远是打击式评价,没有褒奖。

为了生存,郝蕾给自己上了很多弦——要做到最好,要坚强,要隐藏情感和泪水等等。

所以小到到大,郝蕾很少哭过,因为在她看来,不哭是最好的。

永远被否定,总是被打击,郝蕾伤心的背后,是万千被打击孩子的心声。

“我是独生子,但从被没夸过”

郝蕾曾和母亲一起遭遇了车祸,之后父母消失了一年多。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郝蕾以为自己是孤儿。

即便父母回来了,她也无法和父母亲热,总觉得隔着什么。

郝蕾曾说,当子女懂事的时候,也是父母不懂事的时候。

因为孩子的懂事是被逼出来的,反抗无力也就慢慢接受了。

郝蕾十几岁就出来拍戏,自己一个人坐火车,有的时候还没有买到座位,就坐在车厢之间。

回忆年少时独自在外拍戏的情景,仍忍不住落泪。

那个时候父母不在身边,受了委屈, 一个人跑去海边,挖个坑,对着坑哭,然后把眼泪埋起来。

从小到大,她就被当做男孩来长大。

为什么呢?

因为奶奶是山东老太太,爸爸是长子,郝蕾从小就觉得自己一定要成为这个家族里面,最优秀的孩子,我要保护我妈。

但父母的教育总是打击性的, “演得还行”就是最好的表扬。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不仅打击,还经常被揍,经常pia一个巴掌就站在一边。

小时候的郝蕾,常常感觉到是不自由的。

但真正的教育不是这样的啊,孩子并不是越打击越自信,而是越鼓励越自信的啊。

心理学研究证明,受教育者,特别是孩子对自己的了解往往首先是从教育者那里得到的。

在他们生活中居重要地位的人物对于他们的看法和态度,就像镜子一样折射着他们的形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曾告诉我们,即对人们的期望值越高,他们的表现就越好。

如果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行,孩子会有自信做事吗?

综艺《少年说》中有一个女孩,在镜头面前,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妈妈回答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女孩接着说:“我不适合激将法,你们老是在这里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可台下的妈妈还是固执己见,表示“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位妈妈的想法很有代表性,认为孩子的努力不值得夸奖,需要时常打击一下,孩子才不会骄傲自满。

我们从来没有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的环境里,以至于我们认为:

打击是真实的,赞美是虚伪的。

我们不会赞美。《少年说》里的那位母亲不会赞美,主持人后来让母亲说出女儿的优点,母亲支支吾吾地勉强说出三个,先前说的两个还重复了。

父母常常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害怕一旦夸奖孩子,他就会骄傲和落后。

但是如果孩子怎么做都得不到你的肯定,他可能不会越挫越勇,他只会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演员胡歌很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但他却坦言,自己最高兴的是终于获得了妈妈的认可,因为母亲从小对他进行的是挫折教育和打击教育,极少表扬他,导致他性格不那么自信。

很多父母爱孩子,但不知道如何爱。

父母对这种打压不自知,不自觉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被打压的孩子,一辈子都带着伤痕生活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怎么面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有一个高票答案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赞同:“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地体现出对子女的否定。"

前不久,一位重庆爸爸的“打击教育”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起因是这位爸爸经常对 3 岁女儿说“你真的太笨了!”“你这嘴巴长起怎么叫人都不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觉得,孩子“有打击才能够发奋”。

抱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会习惯性打击孩子:

在孩子犯错时羞辱、恐吓孩子,

在孩子本应该得到鼓励时贬低孩子,

在孩子说得有道理时剥夺孩子的话语权,

甚至平时还当着亲戚朋友的面把孩子的“丑事”拿出来闲聊、取笑……

这种想法是错的!打击孩子并不能激励孩子,反而会对孩子造成长长久久的伤害。

中国打击式教育,到底“打”掉了孩子的什么?

打掉的不仅仅是自尊心和面子,更是人生路通中行走江湖的底气和自信。

知乎上有个话题:从小到大不被父母认可是什么感受?

网友的回复让人心酸:

“我从小成绩就很好,就因为一次考砸,父母把我贬到谷底,对我的一切都毫不在乎。他们的道歉,我可能一辈子都等不到了。”

“爸爸一直觉得使我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我不认可,以为这样可以让我坚强。我今年31岁了,依然活得很自卑。”

“抑郁症5年,我一度觉得是他们两个正常人,生出了我一个不正常的孩子。”

……

正如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一旦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孩子就可能剑走极端了。

临淄区发生了一起命案,犯罪嫌疑人马某竟是一个才15岁的孩子。

据新闻报道,受害者被杀,是因为凶手嫌他学习成绩太优秀,并威胁他不许考得比自己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犯罪嫌疑人马某学习成绩拔尖,曾多次获奖,被评为“三好学生”、“数学明星”等,但即使这么优秀,在班级里依旧排名第二,第一就是受害者,马某威胁他说:“你必须考4个B,你考得比我好的好,我一定杀了你。”最终惨案发生。

马某杀人的真正原因一出来,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马某的父母经常用言语进行打击和攻击:“你才拿了一次第一,人家次次都是第一名!”

在父母这样的打压的讽刺下,马某不堪负重,终于对第一名的同学下了手,并说道:“杀了他,我就是第一名。”

父母的打压式教育,是悬在孩子头上的一把剑,他们用这把剑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

童年的光和爱,是治愈一生的力量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每一个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信心,最初都来源于父母。

还记得《极限挑战》“知识改变命运”这期节目中,孙红雷的一番话感动了许多人。

节目的最后,当极限男人帮被问到“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时,孙红雷说:

我父母对我的赞赏,让我从小就很自信,我要谢谢我的爸爸妈妈。

父母的肯定和欣赏,会给孩子信心和勇气,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去探索这个世界,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爱着、关注着,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 ·德威克指出,一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会有两种心态:

一种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是固定的,一切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对自己的测验”,如果通不过这个测试就说明自己的能力有问题,称为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

另一种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断提高加强的,他们喜欢失败,因为失败可以带给自己许多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得到成长。称为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

打击教育会让孩子成长为固定心态,拥有不了成长心态,同时还会分裂成为两个自我:

孩子会感觉父母爱的只是那个优秀的自己,而那个不好的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长大后,一旦做不到某些设定的标准,就会开始厌弃自己。

深度输送爱的链接,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坚强,请你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爱孩子,这份爱和这份接纳会成为他人生路上最大的作战盾牌。

语言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

一句夸赞的话,能让孩子如沐春风,一句否定的话,也能让孩子心情跌入谷底。

就像歌曲《you raise up》里所唱的那样:

你鼓舞了我,我能傲立群山之巅;

你鼓舞了我,我敢勇闯海暴之险;

我变得更强,只因借助了您的肩;

你鼓舞了我,我超越了自己的从前。

真诚的赞美,及时的鼓励,用心的欣赏,孩子有了这些养料,才能更好的成长为一个内心坚定、自信、有力量的孩子。

转发分享,愿我们都能不再打击孩子,愿孩子的童年充满爱跟阳光。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