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比去年的1071万增加7万,再创历史新高。
高考报名人数增加会不会导致高考竞争更激烈?这1078万都是怎么组成的? 根据高考录取数据,今年的高考录取率会进一步提高,而高考报名人数持续走高,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进一步开放了中职毕业生参加普通高考,有更多中职毕业生报名高考。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去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967.45万人,而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因此,高考平均录取率已经超过90%。而2019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914.9万,其中,本科招生431.3万,专科招生483.6万。结合高等学校招生扩招的现实,今年的本专科总招生计划有望超过1000万,高考录取率会进一步提高。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18年入学的普高学生,其实比2017年入学的普高学生要少,2017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00.05万人,201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792.71万人,因此,(按差不多的毕业率计算)今年参加高考的应届普高毕业生要比去年少。而就按792万普高生全部顺利毕业参加高考计算,与1078万还有286万的差额。
有人把286万全部归为复读生(社会考生),这是不合理的,这286万中,有部分复读生,还有部分是中职毕业生,其中,职教学生所占比重应更多一些,这是因为虽然近年来有高分复读现象回潮,但随着推进平行志愿录取、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复读生总量是有所减少的。而随着国家放开中职毕业生升学的比例限制,参加技能型高考的中职学生逐年增多,符合条件的中职毕业生也可参加学术型高考。
面对创新高的高考人数与创新高的高考录取率,考生和家长需有理性认知。
首先,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甚至可以说是学生人人都可读大学(包括高职高专)的时代,考生和家长要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高考。并转变对学历的态度,要以提升能力来对待高考后的大学学业发展,不要以为高考后学习就结束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并不由高考决定,而是由进入大学后的学业发展决定。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鉴于“人人均可上大学”,由此出现唯名校论并不奇怪。这是学历社会按学历论人的继续,当大家都有大学学历时,比的就是学历的高低了。但这种比较,只会推升学历高消费,并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一边是高考录取率走高,一边是教育焦虑更严重,就因为我国仍用学历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来看待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教育,规划学生的成长。高分复读现象,追求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第一学历,给自己更高的学历起点。
其次,不断提高的高考录取率,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的门槛降低。为此,高等教育要建立宽进严出模式,才能确保教育不贬值。每年录取本专科学生1000万,不出意外都顺利毕业,这样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保障吗?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高等教育普遍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即严格进行过程管理、过程评价,淘汰学业不合格的学生。近年来,我国社会也呼吁高校要推行宽进严出模式,严把培养质量关。但是,由于高考实行按计划招生,大学培养实行按计划培养、管理,淘汰不合格的大学生,存在很大的阻力。比如,大学每届淘汰10%的不合格学生,退学的学生就将会是100万,他们要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就必须重回高考体系,参加复读、填报志愿。
这要求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否则,缺乏淘汰的大学培养,就会令大家关注当年入学的录取分数,以大学入校而非不是毕业时的成绩,评价学生。以高考论英雄的人才评价也是这样形成的,但这显然不利于培养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