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一儿童节这个极具仪式感的节日里,入队少先队也成了很多学校活动设置的关键环节。有的学校采取全员入队的方式,而有的学校为了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于是便采取了分批次入队的方式。
然而,面对分批入队的做法,却被部分家长理解为“赤裸裸的歧视”。在网上,更是盛传着这样一些言论:
“我儿子班里第一批入队的基本都是家委会的,三好学生有三位,其中两位的妈妈就是学校教师。这样的做法真的很难让人不多想!”
“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培养和鼓励孩子爱国之心,爱国之情的。每个孩子都应该佩戴,不应该分批次。”
“我娃班上只有13个学生入队了,而且周一要佩戴红领巾上学。入队少先队难不成还有不够资格的?好像也没有听说入少先队有什么考核标准的啊!你说我儿子学习落后我认了,可这也能整出优劣来,真是无语了!”
在这些义愤填膺地评论里,曦曦妈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些家长的不满和愤怒。分批入队少先队,真的就是歧视吗?家长如此矫情,如此玻璃心,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利吗?我认为,作为爸妈在这个事情上,我们至少要明白以下几点——
(1)尊重学校的决定,不要做过多的干涉。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家长们起主导作用,这是对孩子的负责任。但在孩子的学校教育上,家长过度地进行干涉,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为什么如今很多人都在感叹老师是一个高危职业?因为老师每天不仅要给几十上百个学生打交道,同时还得应付成倍的家长所反映的各种问题。
闺蜜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班里有一个孩子每次不仅书写非常规范,各个细节也做得不错。有一天她实在觉得应该让全班同学学习学习,也希望家长们能够以这个孩子为榜样,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但照片存在手机相册里一两个月了,她也没敢发,因为害怕伤了玻璃心家长的自尊。
家庭教育是父母为主导,学校教育是老师为主导,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却喜欢逾越界限,干涉老师的各种决定。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这本就是一种教育手段,怎可被说成是赤裸裸的歧视呢?难道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为出色的表现,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吗?
(2)承认孩子的不足,并陪孩子努力上进。
在欣赏自家孩子这一点上,部分家长简直做到了极致,有的甚至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夸自己孩子的本事可谓是一流的。见面后,我往往会礼貌性地给她打一个招呼,但聊不了两句,她立马就会话锋一转夸自己儿子,时时刻刻都在凡尔赛,真的让人反感至极。
要说她的孩子的确很优秀,夸夸也那也是正常的,问题是她的儿子平日里调皮捣蛋不说,还三天两头就打架斗殴,方方面面都没有哪一点尤其突然,却被她夸成了全世界第一。能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固然不错,但把孩子的缺点也理解成优点,我想这不是爱孩子,反而是害孩子吧!
我们都说人无完人,但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孩子的不足,并陪着孩子积极改正,我相信孩子渐渐地便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棒!反之,如果孩子的缺点,却被家长一味地忽视,或者直接被家长合理化,恐怕孩子糟糕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多。
就分批入队少先队的问题上,我觉得其中一位网友的评论是值得那部分玻璃心家长学习的,她说:“分批入队,也是通过各种考核和孩子们投票决定的名单,虽然我的孩子也没有入选,但是我能欣然接受。我认为让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这种方式挺好的。”
(3)家长越是玻璃心,孩子抗压能力就越弱。
表妹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这三年来,她从未将班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的获奖名单及照片发到班级群里。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班级有几个特别敏感的家长,如果自己真的发了,只会惹来一身麻烦。
记得我们小时候,任何比赛都只有一二三等奖,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也就那么寥寥几个人,所以我们很小就明白了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有机会获得那样的荣誉。而如今呢?任何比赛,但凡是参加的孩子,好像都有奖状和奖品。也不管有没有水准,每个孩子的奖状和奖杯,好像都有一大堆。
过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只能让孩子在虚假的世界里迷失自我,导致孩子对自身的认识不足,某一天一旦遇到了打击力度稍大的事情,孩子往往就会想不通,甚至做出傻事来。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才是最为理想的教育方式!
——————
您认同曦曦妈的看法吗?欢迎跟我探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