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刘力
好多天,我的脑海中仍然充斥着一些无辜的声音:我还没有活够,我不想死去。
早在十六世纪,莎翁就在他的《哈姆莱特》中用沉重的笔调写下: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而今天,这句话却成为了千万个青年人,尤其是是学生们的普遍焦虑。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记得小时候,无论是老师辱骂乃至殴打,好多孩子基本上都会选择沉默,他们心里装着的就是反馈回家里也没人支持自己,还不如直接自己忍受。现在的孩子却绝对忍不了,而大人也绝非善类。
生活条件的改善从来都不能改变生命的质量,反倒是良好的心态才能成为紧握的那根稻草。那些活生生的生命转瞬即逝,仿佛一颗颗流星,还未曾来得及照亮人生,就这样把一抹惨淡的夕阳的背影留给了曾经痛苦煎熬的父母亲人,有时候,我们真的觉得无力,总认为这是孩子们的自私,他们从来就只想着自己,为他们改变和谋划的亲人从来就不会放在自己心上。
然而回过头来,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相比较于我们,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上不会缺吃少穿,但精神和情感上却无比的苍白。
他们没有玩伴,很小就被灌输了出人头地的念想,他们的眼中从来就只剩下能够让好多父母为之骄傲的分数,哪怕已经很高的分数只要不是第一名,有些家长就会不依不饶好半天,殊不知在小小孩子那里,100分其实和90分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还远没有到达高考考名校的路上,他们仍然只是淙淙小溪,只需要做到心地澄明,扩充自我就好。
他们缺少生活,很早就被打上了学习机器的烙印,农村孩子不下地,城里孩子不干活,娱乐工具全靠买,无形之中,我们家长们用自己的包办代替,让我们的子女们打小就没有了劳动的能力,他们已然无异于一个机器,行尸走肉般的活着的机器。
他们匮乏激情,很长时间没有思想,他们从来只需要按照家长和老师们设定的轨迹,按部就班踏稳自己的步子,好多孩子还没来得及问为什么,就被慌张地塞进百米赛道,他们的字典里永远只剩下一个“赢”字,输变成了无能的代名词。
我向来认为一个聪明而伟大的孩子,应该心中有梦想,脑中有思想,胸中有办法,眼中有光芒。而要真的具备这些,我们就非得大胆放开,解放自己的思想,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用教育的方式去育人。
教育是温情,是永远明净的泉源;教育是苦难,是从来不平的坎坷与磨砺;教育是大海,是博大的胸怀和震耳的涛声;教育是希望,是不断攀升的山道;教育是收获,是麦田守望者眼中的光芒。
最近在网络上,有人断言:中国的教育正在减负,而英国的教育则在抄袭中国的严格。在我看来,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中国的教育再怎么减,也变不成英美那种宽松自由的教育,因为我们的教育环境已经恶化到惨不忍睹的地步,面对太多的教育无奈,我们无能为力,学生们自然也无所适从,他们唯一的反抗方式就是寻死或者沉睡,这是难解的世纪难题。毕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改革是万分艰难的,有时候,即使是搬动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也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反过来,英国再怎么严苛,他们也不会变成中国式的教育,毕竟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从来就是西方社会的标配。那种所谓的随心所欲,在那个民族都不可能实现。
中国的教育积重难返,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但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总该做些什么。我们该放开自己的手脚,学会从思想上松开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教会他们生活,让他们能够自主判断,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原本就是老祖宗留下的最为宝贵的经验。
我们该引导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走出教室,学会放松自我,愉悦身心,能够不忘担当,永不言弃。
学会用生命去拓展自我价值,用精彩去定义人生,用梦想去引导轨迹,用平和去主导态度。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2021.5.14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