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神“丑”上热搜,却是“躺平”的最好反例

近日,一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席卷全网,“躺平”一词迅速登上热搜,豆瓣躺平小组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随后,一些传统媒体发文驳斥,提出“躺平可耻”,#清华教授称躺平态度极不负责#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企业家俞敏洪、董明珠相继发声:年轻人不能躺平、不能佛系,不然国家未来靠谁?

言论激起新的反弹声浪后,主持人白岩松的“不会吧”,也被大家翻出来吵个不停。

如今热度稍降,恰是理性讨论“躺平”的好时机:

“躺平”一词到底该做何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对我们教育子女又有什么警示?

当一个“社畜”选择“躺平”时

在一众“高位者”眼中,躺平象征着逃避和放弃,是亟需被叫停和拯救的恐怖行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清华教授这一番长篇大论,字里行间就透着点“爱之深责之切”的味道。但在年轻人听来,恐怕不亚于西晋皇帝司马衷的那句“何不食肉糜”。

最近新鲜出炉的《2021新一线城市居住报告》也刚好证明了这一点。

报告指出,在买房压力最大的深圳,房价收入比已经达到了27.09,这个数字意味着普通居民家庭需要不吃不喝27年才能够买得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不过是年轻人当下生存困境的冰山一角,职场、婚恋、生育……处处都在催促年轻人奔跑。清华教授居高临下的指责,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让更多年轻人选择“躺平”。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说,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对于这件事,我看到的最好的评论,来自教育专家王人平:

“从个体来讲,年轻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的自由,我们要包容差异,尊重多元。

从全社会来讲,那些拥有更多资源、更大既得利益和话语权的过来人,如果不希望年轻人躺平,有更大责任创建一个更公平、更充满活力和机会的世界,让年轻人确信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现实,而不是去傲慢地指责年轻人。”

与其指责年轻人的“躺平”态度极不负责,不如让他们相信努力的意义,发自内心地愿意全力以赴。

教育,也是同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躺平”的背后是什么

当代年轻人的“躺平”,看起来很像是心理学上讲的“习得性无助”:

因为发现无论怎么努力奋斗,996还是007,都很难靠工资买房,更别提实现阶层跃升和财富自由了,所以不如降低欲望,只要求基本生活。

这看似是件消极的事,却也可能是发生积极转变的契机,即:

当发现怎么努力都似乎达不到既定要求的时候,人们会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个人不会平白无故地在27岁或者35岁那年,突然决定躺平。如果循着TA的生命脉络,我们一点点向源头摸索,大概率会发现,TA的生命能量在更早年的时候就被过度消耗了,躺平不过是能量耗竭后的自然反应。

在考好分数才能上好学校,上好中学才能上好大学,上好大学才能找好工作,找好工作才能有好收入,有好收入才算是成功人生的逼仄单行道上,人们普遍从很小的时候就被单一标准衡量,被竞争压力驱赶,即便侥幸在成王败寇的竞争中胜出,也常会感到茫然、空虚,没有自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一书中说:

人类的大脑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连接起来的:我们会抵制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企图,而渴望自主感,后者对自我动机的真正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上“空心病”的年轻人开始回头审视自己过往的成长经历,停止人云亦云,学着与自我对话,向内探寻自己真正的需求。

等到他们想明白,重新抓到人生的自主权,仍然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此刻“躺平”,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重新出发。

没有人能够永远躺下。都只是暂时的喘息而已。怎么会担心他们永远躺下呢?毕竟有几个是真的身无责任、心无挂碍呢?就如我把“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设为友邻小组一样。我知道大部分人不会真的永远躺在组里,歇够了还是要站起来的。

——豆瓣躺平小组组长自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我们的孩子选择“躺平”

在教育内卷愈演愈烈的今天,“躺平”出现得越来越早:

2021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抑郁症低龄化趋势背后,是孩子面对外界高压的本能反抗,也是孩子体贴父母辛苦,想要好成绩却不得章法的无助与自责。

孩子们连“学习”是什么、为了什么,都没想清楚,就被父母和学校推上了赛道,常常只能像是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只要按照爸妈的要求去做就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成了“空心人”,家长也一肚子苦楚。

经济压力自不必多说,特长班、家教、练习册哪样不要钱?可更难熬的,是精神上的重压,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别说好成绩,就连孩子、老公的理解与支持可能都是奢侈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既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又不必遭受这般的痛苦呢?

学堂的“未来人才画像”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与其我们不情不愿地加入内卷,耳提面命地要求孩子学习、考高分,在焦虑的漩涡中迷失自我,不如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天赋点,引导他们把热爱的变成擅长的,和孩子一同修炼成最好的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来,我们做道数学题”

最近,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一夜爆红,全网封神。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采访视频里,韦东奕穿着朴素,手提一瓶矿泉水、两个馒头,轻描淡写地介绍着自己:

北京大学本硕博连读,现任北大助理教授;

参加过高中数学联赛,是山东省第一名,然后拿了数学奥林匹克金牌……

韦神的成就离不开父亲的引导。

父亲韦忠礼曾出任山东省数学会理事、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家学渊源,给了韦东奕最好的启蒙。

上小学时,别的孩子还在看动画片、小人书,韦东奕已经爱上了《华罗庚数学学校》。

书架上琳琅满目的数学藏书,韦东奕全都可以随便翻阅,父亲不仅不会出手干涉,两个人没事做的时候,还会主动打趣说:“来,我们做道数学题!”

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韦东奕确实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收获了巨大的乐趣。

左手天赋右手热爱,身前还有父亲引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作家马伯庸前段时间分享了自己关于“鸡娃”的看法:

“我一直觉得,鸡娃讲究的是因材施教、顺势而为。孩子什么双商,家庭什么情况,就给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逆商强鸡,学不配位,到头来不过是水中捞月。”

他接着又讲了儿子马小烦学钢琴的故事。

马小烦小时候就爱祸害家里的电子琴,他妈粗通乐理,发现他理解起来很快,上手也有感觉。除了纠正手型痛苦了一阵,其他时间都很开心。

我经常问他:“你觉得弹琴好玩吗?觉得无聊可以停下来。”他每次都瞪我:“要不爸爸你把手机给我,那个更好玩。”

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马伯庸对儿子学琴的预期就是“不用考级,会弹就行”。老师中间还来劝过一次,说马小烦确实有天赋,应该认真考级。

马伯庸没有急着高兴,反而细问:“天赋也分级,他算什么程度的天赋?”

老师说,黄金与铂金之间吧。

马伯庸说:“算了,不逼他,看他自己吧。”

发现孩子的天赋与热爱,创造条件帮助他在热爱上有所增益,却又能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天赋程度,不做功利性的要求,马伯庸做到了他自己说的“因材施教、顺势而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可否认的是,韦东奕和马伯庸的实力与背景,远非普通家庭可比,但真正决定孩子健康的,还是家庭教育的方式:

父母的财富、学历、地位、为孩子选择的学校等等,像一只碗,有的昂贵有的便宜。父母的修养、学识、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及细节等,像碗中的饭,有的营养好有的营养差。

决定孩子健康与否,是取决于碗还是饭,大家都清楚。同理,把养儿育女的力量应该用在哪,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金碗配美食是至贵之事,人人向往;金碗装馊饭照样能把人吃坏了,这就是为什么豪门也有混混。餐具重要,饭品更重要。用对力,任何家庭都能养育出健康的孩子。

——尹建莉

社会环境中教育的焦虑程度不容小觑,但真正决定我们行为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们曾经也被父母的要求推着长大,读书、工作、婚育……能量耗尽,也对被人控制的生活忍无可忍,所以只好在二三十岁、甚至四五十岁的时候选择“躺平”。

那我们的孩子,也要这样长大吗?

我们可以做不一样的父母,孩子也不必复制同样的人生。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