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稿·二知
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锦。愿你此去归来,亦如朝气少年。
此时此刻,我坐在北方一座城市里,和你一起分享我的高考经历。
你是谁,我并不知道!
或许是学生,或许是家长,或许是老师,但我相信这些文字能够与你产生共鸣。
我生于1992年,长在江苏北部的小县城。从小读书很刻苦,不刻苦也不行,农村孩子除了上学,你觉得还有别的出路吗?
父母都是半工半农出身,农忙季节到了,就要忙着收割栽种,农忙过去了,再回到工厂干活。从我懂事那天,我已经意识到这辈子指望他们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我不敢去想那些花里胡哨的兴趣爱好,把读书当作唯一。
哪怕我已经努力到喘不动气了,我的高中成绩很一般。原因有我天分差,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等主观因素,但也排除“狼多肉少”的客观因素。有个远房亲戚在上海,人家用400来分读了一所,我考500分都不敢想的名牌大学,更关键的是人家并没有耽误任何兴趣爱好。
高二结束那年夏天,班主任找到我,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成绩并不乐观,想要考一所本科大学,估计很难了,因为高二结束后,学生的成绩基本定型了。不如考虑学艺考吧,对文化课分数要求不高。
听完老师的话,我瞬间感觉不美好了。我的理想是走大文大理的路子,考一所“像模像样”的大学,学一个“正儿八经”的专业,老师说的艺考对来说天方夜谭。
我对艺考的认知,要么学体育,要么学音乐,要么学美术。奈何祖上十八代没有遗传下艺术细胞。
后来,我回家跟爸爸说了这事。第二天,爸爸带着我来到学校,跟班主任说了三句话,对我影响十分深刻。
现在,我分享给你听。
01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家从来没有要求孩子要考名牌大学,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高考只是改变人生的一次机会,不是改变人生的唯一机会。
时至今日,爸爸这句话给我的感触依然很大,甚至影响着我对儿女的教育。
很多的家长过分追求孩子的临时成绩,孩子考砸了一次,如同五雷轰顶一样,瞬间感觉整个人生都不美好了。
泰戈尔曾经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磨练,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学生同样如此。
高考时,他们都已经18岁。在此期间,他们生活在象牙塔里,除了考试,哪有历练心智的机会。
一个人连考试这样的挫折都没有经历,都无法承受。最终,他们成长为一个又一个“体格健壮”的巨婴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二姑远嫁山东,她儿子比我小四岁,从小就有很高的学习天赋。高考时,以680多分的成绩考入央财金融专业。在高手如云的齐鲁大地,满分750分能够考到680分,意义不言而喻。
这样一位王牌学校里王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人生轨迹会是什么样呢?泯然众人矣!
据二姑说,她儿子毕业前一年,她曾鼓励儿子继续考研,在大专等于没上学,本科烂大街的年代,纵使双一流的本科学历的光环也难以为继。
结果,表弟给她的回复是不再想读书了。更令二姑没有想到的是,表弟毕业回家告诉她,现在自己没有工作的想法,想放松玩一年。
一年后,二姑和表弟探讨未来工作的事情,报名附近城市的“高端型人才引进”考试。
我无法想象,连报名和打印准考证这种小事,都是二姑忙前跑后给操办。那位拥有王牌光环的学霸表弟,最终被一个县的财政系统录取。与同年考了500多分的二本大学毕业的高中同学成了同事。
有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我看来,学习是一个竞争排名的游戏,哪怕是天分差一点,头脑反应慢一点,进步的速度缓一点,只要你坚持学习,早晚有一天会超越比你天赋高的人。
龟兔赛跑,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很多学生把高考视为一次人生的释放。
邓超主演的《银河补习班》曾有一个桥段,博喻高中的学生在毕业前夕,会把三年的课本和试卷撕得稀碎,从楼上散落,以此告别高三。
说良心话,当我看到这个桥段时,我很替那些学生、家长和老师感到悲哀。
把毕业视为解脱,把学习视为苦难,这不是教书育人的悲哀吗。更悲哀的是,很多人把“悲哀”又视为一种“狂欢”。
回想当年,爸爸从来死盯我的学习成绩和名次,而是告诉我“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每每想来,令我感慨万千。
的确!学习就是应该伴随一辈子。就“高考”而言,我们真的应该做到“不以成败论英雄”。
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02
孩子很用功,学习很辛苦,他想走大文大理,我一定支持到底。他的成绩不好,那是我作为家长的事,并不是孩子不想成绩好。他是最希望自己变得优秀的人。
在我求学的年代,研究生比较稀缺,不能说凤毛麟角,但也算是稀有的“动物”,又因为我是法学硕士专业。从我考上法硕后,亲戚朋友经常向我取经,让我谈谈学习经验。
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也无从谈起。我的求学经历只有一个字“捱”,普通话说“死撑着”。
让一个中国孩子谈学习心得,那是一件很苍白无力的事情。因为从小到大,留给我思考的时间并不多,我脑子都是“ABCD”和“之乎者也”在相互角逐碰撞,我也不敢让自己停下来思考。我怕脑袋里那根弦一旦松懈了,就再也绷不起来了。这就像行走在冰天雪地里,哪怕再瞌睡,也不要睡觉。睡着了,就起不来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说实话,我的高考成绩并不突出。我成长在高考大省,见过太多“残酷”。从初中开始,早晨五六点钟起床晨读。到高中,晚上十点钟下晚自习,再回家看一会书,稀里糊涂到了十一点多才睡觉。六年,六年,你知道六年,我们是怎么过来的吗?
我曾经留意过一个问题,那些时时刻刻鞭策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他们的人生大多没有高中经历。我向来很反感,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我天天在外拼命赚钱,一天累死累活,你就考这些分。
并不是我要替考生发声,事实就是如此。考生在中学阶段,所面临的压力比任何职业都辛苦。做老板的人,没有消遣娱乐的时刻吗?上班族的人,没有忙里偷闲的机会吗?
学生呢?课上,要集中精神;课下,上厕所要小跑着;晚睡,还有宿管查房……学生的苦,不经历的人永远体会不到。
对孩子最大的善,就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03
高二结束,孩子的成绩已经定型,急于下这种结论为时太早。剩下一年的时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高中阶段,很多老师都抱有以上观点。总是感觉孩子上完高二,能考哪所大学基本上已经清晰明了。从我上学那会,就有这种观点,到现在依然如此。
很明显,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但很多人发现它似乎又像是一个铁桶定律,无懈可击。
后来,我想了一下,问题就是出在学习方法上。因为高中阶段的学习,会把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两年半,甚至两年的时间。高三后,会进入大量的题海战术阶段。当然,对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
我并不是否认题海战术完全不对,至少不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做题是一种方式,不是一种最终目的。
我们做题是为了通过做题发现自身存在哪些不足,找到知识的薄弱点,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但是有多少学生、家长、老师把做题本末倒置,单纯为了做题而做题。
一旦陷入疯狂的题海战术,学生就变成刷题的机器人,每天每科有那么多试卷试题,做完一套题,对完答案就搁置起来。
与其如此,宁愿不要做题,何必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不如把刷题的时间用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
我爸爸没有多少文化,但他略显粗鄙的语言,大概他想要传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不要拘泥于“人云亦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要不要刷题,要不要夯实基础知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一旦踏上刷题的列车,它会忽视每个学生自身的特性,可能有一部分人相对适用题海战术,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就是“灾难”。
高考首日已经结束,作为过来人,我有很多的话想与学生、家长分享,一旦形成于书面文字,又显得呆板生硬。
我想起一句话,你所看到的惊鸿,都曾被平庸磨练过。
你要相信,你就是那一撇惊鸿,你一鸣惊人的瞬间,有可能在高考,也有可能在以后,但请你牢牢记住,你是一撇惊鸿,只是缺少平庸的磨练罢了。
诗人冰心在《繁星·春水》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
无论你身处一种怎样的状态,请你相信“白花、绿叶、浓酒、淡茶”,总有一种属于你,而你也必然会吐露不同味道的芳香。
或花,或叶,或酒,或茶,走到那一刻,都有一份属于你的人生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