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接连发生好几起孩子被家长遗忘在车里的事故。
5月26日,杭州西湖一位大伯原本与孙女两人在车内等人,中间独自下了车,走开后才反应过来,车钥匙落在了车上,4岁小孙女还在车里……
当大伯返回车里时,发现车门已被反锁,只好报警求助。万幸的是,他和孩子也遇上了好人。赶来救援的方警官做事一向爱动脑筋,他像跟孩子玩游戏一样引导她,“按这里(车窗按钮),这里,这个很好玩的!你的小手呢?小手放这里。”
他一次次地轻声敲车窗玻璃,引导小女孩从里面打开车门,最后“咔”的一声,小女孩终于自己打开了车门,安全出来了!
5月19日,广东江阳,一男子砸破车玻璃救被困孩子的视频走红。
当事人张先生称,他无意中看见有两个小孩被锁在车内,当时气温很高,两个孩子浑身是汗,有气无力。情况紧急,他先试着用手砸玻璃没砸开,最后用树下的水泥砖块把车窗砸破了。
网友戏称,古有司马光砸缸,今有张先生破窗。虽然张先生被调侃了 ,但常爸真的希望有更多人甘愿当“破窗”英雄。
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及时出手,车里的孩子将要面临的就是炮烙之刑。
01
密闭汽车,
几分钟就能变成杀人牢笼
国外有一名男子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车停在户外,此时的室外气温为23℃。大约半小时之后,他在已经被阳光“预热”过的平底锅里打了个生鸡蛋。
此时车里的温度已经达到了50℃,不到两小时,锅里的蛋就被煎熟了。
如果看“煎鸡蛋”还不过瘾,那咱们就来个真人版的。
某机构曾做过一个看似相当轻松的挑战:在密闭车厢后座上呆够10分钟,你就能得到100美元!
看起来是不是so easy?大部分的报名者也是这么想的。
挑战一开始,大家都一脸轻松,有人开玩笑,有人哼歌。
但没过多久,他们就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
有人扯安全带。
有人脱衣服。
有人想要开窗户。
有人呼吸急促,有人满头大汗。
还有人已经快要崩溃了,盯着“救命键”犹豫着要不要按下去。
最终,没有一个人熬过“短短的”10分钟,无一例外全都选择了求救。
就连国内一个参与类似实验的消防员都说过:“虽然我常年接受高温训练,但也受不了这样的折磨。”
这种折磨指的是什么?
不是普通的喘不过来气,而根本就是炮烙之刑。
密封的环境里,虽然氧气量变少了,但总还能透过缝隙钻进来,不至于这么快就让人缺氧。可密封加上阳光直射形成的“温室效应”,就不是生命中可以承受之轻了。
因此就像刚才说的,室外23℃,但车里依然可以高达50℃。
02
车外秋高气爽,车内热如蒸笼
来看一张实验数据。
不难发现,即便室外温度不高,随着密封时间增加,车内的温度也会急剧上升。
光看数据,似乎没什么感觉,但如果你了解不同温度下人体的表现,就会知道为什么汽车会成为杀人牢笼了!
30℃,感觉凉热适中;
33℃,汗腺开始启动,散发体温;
35℃,皮肤微微出汗,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
36℃,身体拉响警报,大量排汗;
38℃,多个脏器参与降温,急速喘气,心跳加快,体质差的人会中暑;
39℃,汗腺濒临衰竭,心脏病、心衰随时可能会爆发;
40℃,大脑功能瘫痪,头昏眼花,站不稳;
41℃,人体极限,严重危及生命。
再翻回头来看下前面的表格感受下?
这还是成年人的表现,对小孩子来说,就更危险了。
孩子身体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差,再加上皮肤细嫩、偏薄,体表面积占比相对较大,所以更容易吸收热能,体内水分蒸发也更快。
这也就意味着,同样温度里,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中暑。
为了安全,我们都会把孩子放在后座,一项实验表明,后座恰恰也是全车温度最高的地方。
这几天气温快速升高,白天最高温度轻松突破30℃。这也意味着,大概10分钟左右,车内高温就已经让人无法忍受了。
随着夏天来临,室外温度会越来越高,即便是1分钟,对孩子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家长会说:“把孩子忘在车里这种蠢事儿,我是不会做的!”
很巧的是,那些把孩子忘在车里、导致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的父母们在事发前也都是这么想的、这么说的。
03
愚蠢至极的事情,
也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
Q:
什么样的父母会蠢到把孩子忘在车里?
A:
任何人。
很多人认为,只有没有责任心、粗心大意、无知的父母才会犯下这种低级错误,但《华盛顿邮报》的一项新闻调查却显示犯下这个致命错误的父母可能是任何人:
牙医、邮递员、社会工作者、警官、会计、军人、助理律师、基督教牧师、犹太教拉比学徒、护士、建筑工人、副校长,还包括心理健康顾问、大学教授、披萨厨师、儿科医生、火箭科学家。
很多把孩子忘在车里的父母,其实平时都是非常负责、疼爱孩子的人!可是他们怎么就忘了呢?
对此,南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理学教授David Diamond说:“忘记孩子不是责任心问题,而是前瞻性记忆出了问题!”
前瞻性记忆: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对未来将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比如计划先送孩子去幼儿园再去上班。
而从家里开车去上班,由于这条路已经走了很多遍,所以开车的人不必刻意回忆路线,也不涉及前瞻性记忆,相当于“自动驾驶”的模式。
当父母分心、压力过大、失眠或者突然改变行程时,记忆的缺陷就暴露了:
在处理多项任务时,基底神经会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行,进入“自动驾驶”模式,而关于送孩子的那部分前瞻性记忆会被抑制。
这时候,除非记忆回路被什么东西重启——如孩子的哭声,妻子的提醒,否则这段记忆可以完全消失。
去年4月,一个爸爸早上开车送4岁女儿去幼儿园。中途,他接了一个电话,就把女儿在后排这个事儿给忘得一干二净。
等他再想起来女儿时,还是妻子的电话:
“女儿去哪儿了?”
这个爸爸使劲儿想了老半天,才想起女儿还在车上。但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在车上呆了9个多小时。
打开车门,他在后座底下发现了早已没有呼吸、全身发紫的女儿。
美国kids and car safety 网站统计了1990年到2020年儿童热车死亡事件,发现55%的父母都是在无意识情况下把孩子关进车里的。
其中,42%是因为父母认为已经把孩子送进了日托中心,11%是因为孩子照料者之间产生了沟通歧义,12%是因为被老师忘在车里的,34%是因为父母压根就没想起来送孩子这事儿。
从这些统计数据中,我们要明白两点:
1、千万不要过于自信,以为自己一定不会犯这个错误。
2、要防止这种悲剧再度发生,家长和孩子一起接受安全教育。
04
家长不侥幸,孩子有自救意识
对于家长来说,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要家长多次练习,把非常识变成常识,把良好的用车习惯变成肌肉记忆,把前瞻性记忆变成语义记忆:
● 下车前要检查车里的整体情况,向后座看一眼。怕自己忘,可以贴一个提示。
● 把公文包、钱包、外套放在后座,提醒自己向后查看
● 孩子坐车时,让孩子坐在副驾驶后面,司机斜眼就能看到。
● 制定接送孩子的例行日程,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不要造成混淆或歧义。
● 不经常接送孩子的人带孩子出去时,其他人要勤打电话询问着。
● 带孩子出去的时候,一定要专注,多长心眼。
● 车膜,不要贴太遮光的玻璃膜,尤其是前挡风玻璃,让路人更容易看到。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教给他们简单易行的求救方法,有自救意识:
教给孩子三种车里求救方式:
开双闪
用颜色鲜艳的东西,在前挡风玻璃处摇晃
用硬物敲击车窗或用双手拍打车窗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如果爸爸妈妈把你留在车里,要及时提醒,因为我们可能是忘了你坐在后面。”
孩子出门要戴上安全手表
孩子出门要戴上安全手表,有危险了可以随时打电话,家长也能随时查看位置。
大脑容易偷懒,一个不留神,分别就变成了永远。
事关孩子安全的事情,永远别太自信。
即便孩子有自救意识,但是父母锁车门之前,一定记得要多做一个动作:回头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