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衡水中学和北京用同一张高考卷,结果会怎么样?

每年到了六七月份,北京和河北的高考就会经常被拿来比较,这背后涉及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的公平性。

自从河北出了个衡水中学,这个问题就更加尖锐,一边是素质教育的极致,一边是应试教育的巅峰。

衡水中学的考试能力太过强悍,不止和北京比,就算放在全国,那也是数一数二的。

如果全国一张高考卷,相同的录取分数线,那面对所有的“211”、“985”以及“清北”,衡水中学考生的竞争对手也几乎只在衡水中学。

这么说肯定有些夸张,但夸张的程度并不离谱。

当然,这只是如果。现实情况是,并不是你想选哪个高校就能选哪个,针对河北考生,每个高校都有名额限定。

招收河北考生比例最高的肯定还是河北的院校,然而,河北只有一所“211”——河北工业大学,位于天津;一所“985”——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听着都是浓浓的尴尬。

河北曾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探索者与先行者,由于各种历史与地理原因,优质的院校资源大都划给了北京和天津,只剩下一群任劳任怨的学生。

衡水中学是穷乡僻壤里走出来的淘金者,苦的只是同样生于河北的其他考生。

面对高考,河北考生是最苦的!

河南不同意了,“我考生全国最多,我才是最苦的!”

广东也不同意了,“我高考移民多,我才是最苦的!”

江浙也不同意了,“我人杰地灵,才那点名额,我才是最苦的!”

谁最苦,先暂时不表,后面解决。

面对这样的窘境,河北也努力过,但被否决了。

其实,早在2001年以前,不仅北京和衡水,全国高考都是一张卷,然而到了2001年,出事了。

2001年全国统一试题,北京文科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是454分,一般本科429分,专科是360分;而山东文科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80分,一般本科539分,专科是509分。

也就是在北京能进重点本科的分数,到了山东连专科都上不了,同样级别的分数线能相差一百多分。

青岛三名落榜生,姜研522分(理科)、栾倩457分(文科)、张天珠506分(文科),三人分数都超过北京重点线,而低于山东专科线。

三位姑娘气不过,就向最高法院提出诉讼,状告教育部违宪,轰动全国。

第二年,北京不屑于/不敢于使用全国卷,开始自主命题,才有了北京卷,而后又陆续有了天津卷和上海卷。

高考喊的口号一直是“公平公正”,那是变得越来越不公平了,还是越来越公平了?

请准备好你的脑洞!

什么是高考的公平?

你肯定会说,“全国一张卷,一个分数线,统一录取!”

大家自由竞争,凭本事吃饭,靠努力上大学,这是最天然也是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绝对公平”。

先给你看下2020年全国卷I高考作文题目:写给父亲的信。

作文材料大概意思是,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屡劝不改,女儿处于生命安全的考虑,就向警察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察还表扬了她。就这个材料,写一篇作文表明自己的态度,阐明自己的看法。

其中,陕西出现了一篇零分作文,因为他跑题了,发了一通自己的牢骚。意思是,“我从来就没见过高速路,你让我写这样的作文,要不要脸啊!”

他在作文中,这样描写他的父亲:

“他,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长年累月身在农村,没有见过高速公路,只有个手机,经常还欠费,在家放着。更没钱去买车,他怎么会在高速公路上开着车,打着电话呢?”

这个例子,你应该多少能体会到其中的现实,中国很大,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相差悬殊,难道仅仅是因为出生在那里,投错了胎,就永远失去了进入好大学的机会,公平吗?

连像样的辅导书都没有,老师也严重短缺,上学还要跑几十公里的山路,你让我和你考一样的试题,要求一样的分数,公平吗?

“绝对的公平”就会带来“绝对的不公平”,一个有效的政府,当然是要努力避免这种“绝对的不公平”的存在。

中国并没有采取一视同仁,而是采用了“高考分省限额制”,即便你那里再落后,“211”、“985”、清华北大也会给你留一些份额,你们也是有希望进入好大学的。

这种“相对的公平”也就会导致各省份同一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会差很多,甚至几百分。

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留给你份额,该留多少份额?

很直观的的想法就是按照人数,哪里考生人数多就多些名额,让全国保持一个差不多的录取率,就是让能进入好大学的考生占本省总考生人数的比例大致相同。

河南省肯定是这么想的,因为河南的考生太多了,以今年数据为例。

河南今年有125万考生,远远高于第二名的山东79.5万和第三名的四川70万。

河南这么高的考生数量,那它的录取率是不是也高呢,以2019年数据为例,这一年河南依然是考生数量最多86.6万,一本录取率却是垫底的,985和211录取率也几乎垫底。

如果你是一位河南考生,这应该与你的切身感受相符,参考人数最多,录取率却垫底,太不公平了,河南考生才是最苦的。

是这样吗?

你录取率低,到底是高考制度为难你,还是你考得不好呢。

我们关心的这几个省,河北、河南、山东、广东,在2019年都采用了全国卷I,这就可以进行横向比较,看看各省之间高分考生所占比例。

看到了吧,同样的试题,在高分段上,河北完胜河南,河南重量不重质,考生人数多,但考试成绩不行,就别怪大学录取率低了。

我们不妨用“考试能力”来形容一个考生考取高分的能力,这里综合了一系列因素,只是一种模糊的计量。

这样在衡量高考公平性上就出现了“考试能力”与“录取率”两个维度,公众号尽量有趣一些,做了一个比较矩阵,我们引用他的方法。

录取率高低以全国省份排名1-10名为高,11-20名为中,20名之后为低,省份后面数字为全国211(含985)高校录取率。

考试能力高低以高分考生占全省比例超过1.5%为最高,1%-1.5%为次高,不足1%为一般。

其中繁琐的过程省略掉,得到的结果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用高考的视角来看,河北的考生是生源质量最优的,但享受到的却是最低的录取率,是高考制度最大的受害者。

河南、广东的考生面对人数众多和录取率低,并没有激发他们的斗志,基本表现出一种躺平的状态,而河北考生虽然希望渺茫,依然在努力试图改变着命运。

河北考生是悲催的。

这也就解答了,开头河南和广东的那两个问题。河南你考生人数是多,但也没见你们怎么好好学,苦在哪里?虽然你广东考生也多,录取率比河北还低,但如果河北高考移民去广东,也能考进不错的院校。

其实河北考生去哪个地方参加高考,都比在河北考要好。

好,说完了大面,该说说京津沪,不敢参与全国统考,而自己出题,自己答的三个直辖市。

京津沪自己出题自己答,公平吗?

如果问你,京津沪的学生和其他城市的学生,谁的素质更高。

那估计没什么疑问,肯定是京津沪的学生,他们见多识广,琴棋书画,文韬武略,从小耳濡目染。

他们遇到难题可以请教名师,甚至诺贝尔获奖者;需要经费时,甚至可以直接去外交部拉赞助;搞活动,场地甚至可以选人民大会堂或水立方。

怎么和人家比?

而且他们的父母往往也是以前考进名校的高材生,这些学生本身就是“素质二代”。

尽管他们的考试能力并不出众,但放在全国,他们的确素质更高,那这么优秀的人才,要不要本着追求效率的原则,让他们享有高考特权,以更低的分数(或难度)进入更好的高校?

有不少的人总是抨击现在的教育不实用,应该改成素质教育,说这话的人糊涂。

高考是一种筛选机制,考的内容越不实用,才越公平

你并没有看错,道理是这样的。

比如:高考如果考比谁数星星多,这个几乎没一点用,但就是这样,才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即使家里穷得已经穿不起鞋了,还是可以抬起头来参加高考,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果比给星星拍照,谁拍得清楚。那门槛就高了,就是比谁买的摄影器材贵了,就有很多人被无情地挡在了外面。

素质教育是有门槛的,弹钢琴得有钢琴吧,学马术得交学费吧,怎么可能比得过那些“素质二代”。

高考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打压“素质二代”,这样才会避免世袭,才会避免阶层固化。

这种价值放在历史上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可以简单分出三个集团:顶层、士族、平民。

顶层是统治者,是可以对这个国家进行顶层设计的一群人,他们人数很少,是真为这个国家好,想的是这个国家如何能够长治久安。在古代顶层自然就指皇帝。

士族指的是官僚阶层、王侯将相等,可以影响把控这个国家的人或势力。顶层需要士族去管理这个国家,他们好比管理层。

平民最好理解,就是劳苦大众,没啥权力,过着平常的日子。

想让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顶层就要管理好士族,而士族总是试图获取更多的权力,架空顶层,掌握这个国家。

阶层越固化,士族势力盘根错节,越能把持这个国家为自己服务,这个国家就越危险。

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上演过很多次,为什么“亲小人,远贤臣”,为什么大兴科举,为什么数次北伐中原?

打破阶层固化,就要保留让平民上升的通道,不断有新血液进来,来制衡士族。不管是古代的科举,还是现在的高考,其实起得都是这个作用。

平民的素质肯定没有士族高,那么高考的内容越“无用”才越有价值。

而京津沪以及江浙的自主出题,就是地方与中央、士族与顶层的博弈,两种力量无时无刻不在互相对抗。

这么说京沪的考生可能不高兴了,虽然是自主出题,但我们内卷严重啊,辅导班、学区房都是用钱堆出来的,我们也不轻松,也很累。这就对了,这正是高考系统对你们的限制,能够限制“素质二代”,这才是高考的成功之处。

还有高校的自主招生,加分政策等等对高考系统的突破,你可以想想,那些可以被自主招生的学生,可以获得加分的学生,不管是参加竞赛获奖,还是才艺特长,有多少能是平民。

比如某大学某年自主招生的一道试题:

“某官员贪污腐败被揭发查处,在单位全体大会上作检讨。请模拟该贪官的心理和口气作一篇检讨发言,要求检讨表面上深刻严肃,实际上避重就轻,言辞华而不实,堆砌雕琢,企图敷衍了事。”

试问这样的试题是出给谁的,谁能答出来,不是昭然若揭吗?

我们一直生活在历史当中!

衡水中学和北京也许永远也难再用同一张高考卷,但高考的顶层设计是为了实现“相对公平”,打破阶层固化,这里面必定会存在各种阻碍,各种博弈,也一定会存在河北这样的牺牲者。

但,这在世界上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人类壮举。

正如邓公在77年恢复高考时曾经说:

“不管招多少大学生,一定要考试,考试不合格不能要。就算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我算个大人物吧,我的子女考不合格也不能要,不能走后门。”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