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行远方,慈母在高堂。
砌有忘忧草,对之还断肠。
母心乃如斯,子心其可忘。
子心苟如母,足以感苍苍。
——摘自宋代诗人释文珦《母子吟》
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最为纯粹、饱含呵护之情的,所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首先体会到的安全感,便源自母亲的怀抱。正是因为这样,母亲跟孩子之间会存在一种神奇“感应”,别看孩子还小,他们也知道母亲对自己好,下意识排斥其他人,一有事便张开手扑向母亲怀抱。
这种联系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所以在古代,还有县令利用这点来破过奇案。
冯梦龙(1574—1646年),因通俗文学作品如《醒世恒言》等而出名,他曾经担任了福建寿宁县的知县,做出了一番成绩,同时,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古代历史资料。《智囊》便是冯梦龙辑著的一本讲古人运用智谋妙计解决问题的奇书,里面有不少断案如神记录。
其中,“察智”篇中便讲到了这元朝时期,浙江乌程有个叫于文傅的县太爷上任不久,就接到一桩令人惊骇的案子。有人来到衙门报案,说是自己发现了一个婴孩,但这婴孩只剩下了烧得有些焦黑的残缺部分,可见凶手十分残忍!
于文傅大怒,立刻命人访查。这一访查,衙役们就打听到当地一户富商家里刚发生了妻妾相争的事儿,可能与婴儿的死有关。
原来这富商姓张,经常外出做生意。他早些年娶了妻子王氏,夫妻俩也算是和美,只是这王氏生性妒忌,不允许丈夫纳妾,偏偏她自己又多年来肚子毫无动静,富商急了,生怕张家香火断在自己这,瞒着妻子在外面找了个女子,也不敢往家里领,悄悄找了个房屋养着她。
没想到“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就有人把这事捅到了王氏跟前。王氏气得要命,听说那女人已经生了个男孩,计上心来,趁着丈夫外出的时候,立刻装出贤良大度的样子将她接到自己家中,一口一个“好妹妹”地叫,还说要叫她做正经的姨娘,说了半天,就是希望她能把儿子交给自己抚养。
可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那外室不太愿意,王氏大怒,硬生生把孩子抢过去,又叫人把外室赶走。这边王氏抱着婴儿哄了半天,那婴儿还是哭个不停,好像知道她不是自己母亲,十分排斥,不肯亲近她。没过多久,这孩子就从王家消失了,邻居都没再听到哭声。
但到了富商回家前一天,邻居们又听到王氏家中传出婴儿哭声,前后隔了半月,感觉十分奇怪。
于文傅听到这些,隐隐有了个猜测,立刻叫人传王氏问话,问她有没有杀那婴儿。没想到王氏不慌不忙:“我家小儿还在呢,这个可不是我家的!”她立刻抱了孩子来,又请了人证,人证就是那外室的父母,他们都说王氏留着孩子,对自己女儿也很好,这桩案子跟她没关系。
没想到于文傅已经查到有人看见王氏“逐妾,杀儿以焚之”,这孩子不是那外室的,而是她花钱从某户邻居家买的,她又送了不少钱给那外室父母,所以这两个人证词存疑。那怎么能叫王氏认罪呢?
于文傅传那外室到堂,命她给婴儿哺乳,没想到婴儿哇哇大哭,挣扎着要离开她怀抱,不肯吃奶水。“令妾抱儿乳之,儿啼不受”,这下大家都看出婴儿不是外室所生了,于文傅又传王氏的邻居上堂,叫她给婴儿哺乳,果然孩子肯吃——“乃呼邻妇至,儿见之,跃入其怀,乳之即饮。”
那外室父母见状吓得连忙说了实话,把王氏怎么威逼利诱他们撒谎都说了出来。于文傅一拍惊堂木,对王氏道:“你家小儿早就被杀了,毒妇还不从实招来!”王氏无可抵赖,只好招认自己哄那外室的儿子时,见他总啼哭,怒从心上起,又嫉恨这不是自己骨肉,下了毒手,事后怕丈夫回来看不见孩子要算账,便从邻居家买了新生儿,试图蒙混过去。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乌鸦尚且知道母亲的爱,婴儿怎么会认不出自己的母亲呢?
最终,王氏被处刑,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