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即使婴儿不会说话不了解语言,但父母所说的话,会不断灌输到婴儿头脑里,虽然表面看不出来,但其刺激会对婴儿的脑细胞产生惊人的影响。可见,语言环境对宝宝的语言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什么是语言环境?
从孩子的口头语言发展规律来看,我们能看到丰富的语言环境不等于早期阅读——亲子阅读只是丰富语言环境的一部分。阅读能力事实上依赖于大脑联结与整合各种信息来源的能力。而从生理结构上来看,5岁以后儿童的大脑才做好阅读的准备,男孩可能还要晚一些。
当然,这一点孩子也有个体差异。我们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爱书、享受阅读的环境,但我们也不要强求5岁以前的孩子一定要对绘本等书籍产生强烈的兴趣。
而无论孩子是否从小就喜欢阅读,我们都可以跟孩子们多玩玩假扮游戏,散步时多跟孩子们聊聊他们的感受和观察到的事物,饭桌上闲聊,跟他们一起念诵童谣、讲故事(不需要让他们看图片的那类故事)。这些口头语言输入,一样为孩子出众的认知发展、口语能力和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简而言之,简简单单的讲话、歌唱、朗读与聆听就是早期语言发展的重点,并且我们要尽可能让这个过程变得好玩起来;培养对于语言的兴趣,而不需要着急让孩子进入正式的认字和阅读的学习。
丰富的语言环境重要性
语言的关键是创造最佳的语言学习环境,通过环境刺激加速语言学习的进程。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语言环境和适当的沟通方式非常重要。
创建丰富的语音环境可以让0~3岁儿童在言语的准备阶段积累各种言语素材。这些言语素材除了播放语音、音乐材料之外,更重要的是日常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拒绝“话痨型”和“强制型”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孩子,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加强互动,加强孩子的语音刺激。
家长应该怎么做?
尽早交流
从宝宝出生后,父母就可以开始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对宝宝说话时,要伴随相应的声调、表情、眼光和手势,以吸引宝宝的注意。这种早期交流能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为以后真正的语言交流做好准备。
因势利导
父母对宝宝说话时,语音要正确、清晰,以供宝宝模仿。说话的主题,要和宝宝当前注意的事物和活动中心相一致,这样,父母的话语才能为宝宝吸收。
例如,当宝宝正在起劲地玩狗熊玩具时,你可以指着玩具说这是狗熊,是白颜色的,然后再谈些有关狗熊的事。此时,如果要让宝宝学习“狗熊”以外的话,就会吃力不讨好。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要适合宝宝的发展水平,尽可能使他们理解。对于宝宝说的话,不管是否完善,都要设法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揣摩其中的意思,给以语言或行动上的反应。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宝宝说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让宝宝知道他说的话是否妥当、正确。
扩展口语
宝宝开始说话时,往往是用一两个词来表达一个意思,父母可以很自然地把这种单词语、双词语扩展,改造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例如,宝宝说”妈妈饼饼”,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表明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妈妈在吃讲”,那么父母可以接着说“喔,妈妈在吃饼饼。”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推测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是妈妈的饼”或”要妈妈拿饼饼给宝宝”,那么,父母就可以说一句话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法,宝宝逐渐知道一个意思应该如何表达。从而逐渐掌握规范的表达方式。
可用儿语
某个妈妈在陪孩子看画册,画面呈现的是,一家三口坐在草地上野餐,小兔子小松鼠在旁边玩,意在表达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可是,孩子不去管画面的“主角”,而是一直指着画面上路尽头的一个模糊的小黑点说,那是汽车。
当妈的其实也不知道那算不算汽车,只是觉得孩子没捉住重点,所以一直想要将孩子的注意力“揪正”回来,结果就是孩子觉得麻麻没劲,书都不看了。
大人有大人的视角,而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千万不要用你那已经被“固化”的思维去约束孩子的跳跃——那会毁了孩子观察力和扩散思维。
因此,父母无论多忙,也应该忙里偷闲。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这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而且也是一种感情交流,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