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面试中国留学生,短短一句话,足让欧美至今汗颜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钱三强
人们总说,科学无国家,但是科学家有国家。在中国的近代中,由于国家战乱动荡和教育资源的差别,许多优秀的人才流失到国外。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流失优秀的人才。
众所周知,留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无论是古代日本、朝鲜的留学生负笈中国,还是近代中国留学生西赴欧美,东渡扶桑,均是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大事。
而中国近代的留学生的发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那时候的中国人才终于知道了知识和科技才是最勇猛的武器和最坚固的盾牌。中国近代留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意义重大。
施世元就是一位远渡去美国学习的留学生,他同样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一位物理学家。
远渡外国求学
施世元是我国最早从事核物理研究者之一,他于1908年出生在上海的崇明,父亲施禹传是一位参加过南京战役的军官。可能由于施禹传经历过战争,所以他在对儿子施世元的教育上很重视。
施世元不负父亲的期望,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熟读四书五经等古籍,忠孝节义等中华传统美德也没有落下。在其父亲的精心培养下,施世元是一个三观正,学习能力强,文化底蕴深的好学生,好儿子。
1920年,此时的小学是六年学制,施士元跳级,五年完成学业,学习努力的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从崇明三乐小学毕业,后来考入上海浦东中学。中学学习的施世元对数理化很感兴趣,在求学期间,他总是沉迷于数理化给他带来的乐趣。
郭沫若曾经说:“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早在施世元上六年级的时候,他就和一些同样喜欢理科的同学成立了数理化学会,专门用来解决遇到的理科难题。
来到中学阶段,施士元早早地就将学习目标对准大学一年级数理化教材,对他来说,解答理科的难题不是困难的事情,反而是他最开心的事情,他很享受在解决出问题的成就感。
1925年,施士元考入根据自己的意愿,成功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从1925到1929年这短短的四年大学时间,施士元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在大学期间,他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四个字贯彻的非常透彻。
越深入学习,他就越陷于物理的神秘之中,也就越发的能感受到他目前所学知识的匮乏,他虽然获得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远远达不到他对自己的要求。他想要用他的力量来改变中国的现在。
施世元想出国留学,想学习和见识到更多的知识,可是家境贫寒的他连大学的学费都是父亲高利贷借来的,可是他实在不愿意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于是他只能靠自己。
施世元努力考取了江苏省官费留学资格,这样他就可以公费出国去法国留学。但是由于中国近代长期的落后,欧洲国家对中国留学生总是挑剔的,施世元虽然通过了考试,但是巴黎大学给了他一份教授的名单,施世元只能自己去寻找导师。
被居里夫人面试
在这份名单中,有一个很显眼的名字——玛丽·居里。伟大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得者居里夫人也在这个榜上。如果可以进入被居里夫人认同并从她那里学习,那将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施世元向居里夫人投了介绍信,不可否认的是,他带着碰运气的成分投给了居里夫人,他希望居里夫人可以给他一个面试的机会,虽然希望非常的渺茫。因为从那时居里夫人的地位来说,那时的她已经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在整个科研界都是泰斗级的人物。
当时的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这样一位优秀的教授,施世元这样的小人物所投的简历算什么呢?
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居里夫人同意了施世元的面试要求。施世元大喜过望,但不由内心忐忑。不敢相信当时的施世元是以怎么样的心情去看待这件事情的,但是我想,任何一个人能有机会和居里夫人近距离的交谈都是一件幸事。
居里夫人和施世元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很快,施世元带着自己的介绍信就来到了居里夫人的研究室,在居里夫人看介绍信的忐忑等待中,施世元终于等来了结果。
居里夫人说:“按照规定,凡是来研究所的人,都必须要经过考试。不过,你已经通过了国内的考试,因此你可以直接来工作。”居里夫人的话让施世元非常的惊讶,但惊讶过后就是忍不住地高兴。
居里夫人的一番话瞬间改变了施世元的命运,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将他从异乡留下,没有给施世元一个机会,或许施世元会在其他老师的门下,又或者黯然打道回府,那么中国就不会有这么优秀的一位物理学家。
施世元在居里夫人的帮助下可以在巴黎大学学习了,有这样一位老师教导是一件无比荣幸的事情,于是施世元的成绩突飞猛进,不仅仅是这样,可能为了证明居里夫人当时对施世元的赏识没有错,施世元还努力的在研究所和居里夫人一起做研究,是别人眼中的模范师徒。
居里夫人和施世元的和谐相处让欧美学界的一些人大跌眼镜,和他们不一样的是,居里夫人从头到尾都很相信施世元,相信这个从中国走出来一心求学的学生。
居里夫人不会和其他导师那么不相信中国留学生,在她眼中,一视同仁,科学无国界。这种抛弃偏见,坦诚相对每一个求学者的精神态度让我敬佩。
回国后的贡献
施世元在1933年,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接受到国内传来的邀请信之后,施世元就打算回国了,居里夫人挽留他,说如果是因为家境困难,那么她可以提供施世元的生活费用,施世元摇头拒绝了。对他来说,祖国需要他,再召唤他,他就会立刻赶往祖国的身边。
施世元很快就回到了国内,他在居里夫人那里学习到的东西确实是无价之宝,回国后的施世元成为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当时的他风华正茂,只有25岁的他是全国高校中最年轻的教授。
施世元在国内科研水平简陋的条件下仍然坚持着科研工作和育人工作,他编写了X光结构分析、核理论、粒子物理等教材,他和其他的物理系一批老教授的一起,为南京大学物理系培养了一批物理学人才。而他的学生中,有后来在世界闻名的科学家,比如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等。
施世元还带头创建了金属物理专业,创建原子核物理专业,创建物理实验室,施世元对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后来,人们再回想起来,仍是记得他是居里夫人为中国培育的唯一一个物理学家。
小结:
居里夫人对施世元的无条件相信,那短短的一句“你在中国通过了考试,可以直接来研究所工作”,她那种科研无国界的伟大精神,那种对中国留学生的信任足以让欧美至今汗颜。
科学无国界。正因为有了居里夫人的栽培,施世元才能变成这样一位优秀的物理学人才。中国才能有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