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流火,烁金日光,不知不觉间,又到了一年的高考时节,寒窗苦读十二载的学子们开始了关于人生关于未来的第一场正式答卷。
而在43年前的1978,有这样一个天才般的人物,不仅以15岁的稚龄参加了全国高考,还成功地考中了无数学子心向往之的西北工业大学,距离清华北大的录取线也仅有一两分之差。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飞机器设计与飞行控制领域专家,国之重器“枭龙”和“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
杨伟院士工作照
少年天才
如果说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什么,我想那一定是天才,少年天才。因为后天的努力可以培养,先天的优势却不能弥补。杨伟正是一个少年天才,一个被上天眷顾的幸运儿。
恢复高考后的学子
相比于这些人,杨伟可以说幸福太多,因为他出生于1963年,拥有一个光着脚丫满地乱跑的快乐童年,对他的心智理想没有的打压和摧残。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年仅15岁的杨伟参加了所在地区的升高中考试,取得了5门100,一门99,仅差一分就大满贯的优异成绩。(当时中考考六科,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很多学生的学业都被学校和家庭所拖累,能够及格,能够考上高中就已经是十分不易,杨伟的成绩,已经打破了人们所能想象和承受的范围。
如果是初中升高中的优异是一种偶然,那么高考时差一两分进入清华北大的成绩就是对他少年天才的最好证明。
别忘了,憋了十年的知识分子在恢复高考第一年是观望是复习,但在第二年,就已经是人如泉涌,趋之若鹜了。
对于大家来说,别说考上重点大学,就算是专科,甚至是中专都可以扬眉吐气,有机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骨干。
15岁的杨伟,虽然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进入中国的最高学府,但是他突出的成绩和尚且稚嫩的年龄依旧引来的很多名牌大学的橄榄枝,希望可以将这个少年天才收入自己的门下。
看着大家的你争我抢,杨伟并没有因为突然地成名而迷失方向,相反依旧保持着淡定与冷静,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规划。
最终,他选择了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唯一一所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同期年龄最小的学生。
西北工业大学
而他选修的专业也十分新潮和具有挑战性的空气动力学,一个中国人刚刚开展几十年,尚在摸索和探究的领域。
不得不说,15岁的杨伟很大胆,很自信,有着独属于少年人的冲劲儿,而这也得益于他优于同龄人太多的天赋和改革发展的时代节奏。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更重要。”杨伟的年少成名,超高起点,那1%的灵感功不可没。
同时,1978年也是一个时代最好的开端,个性和光芒不会被束缚和掩藏,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出色,这世界自有你的一席之地。
而这两者加身的杨伟,注定光芒万丈。
中流砥柱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如果杨伟满足当时的辉煌,在专业领域停滞不前,那么中国的历史就会又多一个“伤仲永”的故事。
所幸,杨伟不仅有天赋,还有自己的努力,完美地避开了“天才走向平庸的魔咒”,成为国家社会的中流砥柱。
1982年,杨伟本科毕业之后选择继续留校读研,方向是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
三年后,也就是1985年,杨伟研究生毕业,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航空工业成都所九室工作,开始了我国迟迟未启动的新型飞机研究制造工程。
杨伟参加会议
而当时的他不过22岁,放在今天还是一个初入大学不久的毛头小子,对于国家建设,战机研发还停留在想象的层面。
面对枯燥的,日复一日的实验,很多的同行都选择了离开和放弃,只有他,把这份工作当作信仰和使命,几十年如一日的去热爱去践行。
时间绽出花朵,努力浇灌芬芳,只要你肯钻研和坚持,就一定会收获成果。随着杨伟在战斗机设计和研发领域技术的不断增长和娴熟,他也开始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重任,获得一项又一项的成果。
1992年任航空工业成都所九室副主任;1993年任航空工业成都所九室主任;1998年任航空工业成都所副所长兼九室主任兼副总师……
2001年1月,时年38岁的杨伟接到了他人生中最重大也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担任中国第三代战机“枭龙”的总设计师。
众所周知,“枭龙”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同开发合作的项目,在01年的时候已经进行了快十年,可依然停留在方案设计的阶段,仍然没有太大的进展,这让中巴两方都十分的头疼。
杨伟接下了这个任务,就代表要做“破冰第一人”,将阻塞项目开展的坚冰在最短时间内破开。
这代表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成就,还有国家的威严和信任,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友好合作的关键一环,其中的压力和困难不言而喻。
然而,重压之下不是垮塌,而是新生。这位不到40的总设计师在任职两年后,枭龙战机第一次试飞成功,前后所用时间不过23个月,创造了中国研发史上的一个时间奇迹。2006年4月,枭龙04号原型机再次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的战机研究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杨伟这位总设计师的功劳,不仅中国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奖励,就连巴基斯坦的总统都亲自授予了他“卓越之星”的国家荣誉勋章,可以说杨伟是一个为国争光的时代先锋。
有了“枭龙”项目的经验,杨伟工作起来也越发地顺手,所以到了中国第五代战机“歼—20”的时候,他再次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此时如何更好“隐形”,更快速灵敏躲避敌人雷达成为了各国研发部都在攻克的难题,作为总设计师的他压力也就更大。
为了能够保证质量提高效率,杨伟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研究实验,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甚至有人还给他送了一个“拼命三郎”的绰号,说他工作起来简直不要命。
当然,每天面对着这样一个干劲满满,和时间赛跑的总设计师,其他人也深受感染,对于研发的热情空前高涨。
2011年1月11日,“歼—20”在成都完成公开试飞,历时18分钟,整个过程流畅完美,没有任何瑕疵 。
这让场内外的人们一阵欢呼,要知道,掌握第五代战机研发的国家屈指可数,这次的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新一代隐形战机的技术已经开始领跑世界。
更有趣的是,当时正值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访华,在听说中国第五代战机成功试飞之后他十分地惊讶。因为在他,或者说是在美国政府的认知里,“歼—20”的首飞至少应该在2020年,现在提前了近十年,简直是在啪啪打脸。
空中霸主歼—20
虽然这不是杨伟的一己之力做到的,但却是他用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推动的,没有他“歼—20”会成功,但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如此之快。
要知道,在大国的竞争当中,时间不仅仅是金钱,更关乎着国家和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他的所作所为,已经绝非一个专家或者设计师那么简单。
凡尔赛大师
通常,在我们看来,这种搞科研,搞设计的人应该天赋异禀,性格独特,是生活中最不好接近的一类人。但杨伟却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种认知,不仅不是一个古板的老学究,还是像撒贝宁一类的凡尔赛大师。
“我正好是初中毕业,毕业考试的时候6门功课,我5门100,1门99,差一分就是满分。这样我就试着申请,破格参加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没什么准备,北大清华一填……还挺好,离北大清华和科大少年班的录取线也就差个一两分……拜拜啦,我去上大学了!”
杨伟院士一张嘴,老凡尔赛人无疑,比“北大还行撒贝宁”和“不知妻美刘强东”还高出两个段位,毕竟人家可是越级生,真正的“年少有为”不自知。
杨伟现场发言
不过这样的院士更可爱,也更平易近人,让我们觉得为国争光,成为人生赢家也没有那么难,只要肯努力,不怕失败,也还是有那么一丝丝的机会的。
而且在今天这个充斥着“资本为上”的世界里,有一个这样成功的人,对国家有莫大贡献的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好好学习,用天赋用努力书写的未来,未必比当明星做网红过得差。相反这还更有意义,更受大家爱戴。这本身就是一种贡献,一种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贡献。
网红
纵观杨伟院士这大半辈子,可以说是“风生水起,鹤立鸡群”。在别人刚摸到高中鼻子的年纪就进入了名牌大学;大多数人还在为就业发愁时就已经开始了战斗机的研发;别人脱发发福满身油腻,他却升职拿奖获荣誉。
而今,不过58岁的他依旧奋斗一线,担任要职,其未来取得的成就,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根本无法估量。这样的人生谁不想拥有,这样的运气谁不想沾染。
虽然成功的路线无法复制,但是其中的经验却有迹可循。杨伟是很成功,是很厉害,但这也离不开日以继夜,拼命地探索和努力,不然祖国的人才那么多,为什么脱颖而出只有那么几个。
作为笨鸟,我们可以没有鲲鹏之力,没有鸿鹄之志,但是最基础的努力和目标还是需要确立。石上坐三年都能将石头坐暖,凡事我们努力三年,奋斗三年,又会取得何种效果呢?
所以说,比你优秀的人都在一刻不停地努力,我们也是时候扔下手机,离开枕头,去外面的世界闯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