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吐槽女儿学渣,并不是高智商父母,就会生出高智商孩子

“我从小就是神童,6岁把新华字典背下来了。我和老婆都是北大毕业,我们俩智商都低不了。可我闺女跟我们比,那真是差太远了……这就是天道,没办法。”

最近,北大教授丁延庆吐槽学渣女儿的这段话火了。

真实吗?有没有共鸣?像不像你每天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哭天喊地没有用,那种恨不得捶胸顿足呐喊发泄和无奈的感觉?

这么一对高智商可谓是精英的父母,偏偏生了个“学渣”女儿。刚上小学按理说成绩最容易提升的时候,丁教授的女儿已被同龄孩子甩开一大截,甚至数学还考过倒数第一!

那么,文中这个丁教授是何许人也?

小时候被称“神童”,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进入哥大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

这金光闪闪的履历,谁看了不说一句“牛P”。他的夫人,也同样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

然而,女儿似乎完美避开了他们夫妻俩的学霸基因,验证了正正得负,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跑越稳。

看完视频里他那参透命运的苦笑、那佛系中带着无奈的语气,好多家长欣慰得热泪盈眶。

“原来北大教授也吼孩子,也为家有普娃操心。心理平衡了!”

当被人问到: “可以接受您的孩子上的大学不如您吗?”

丁教授波澜不惊地说:“那完全可以接受,那必须接受,大概率她肯定上不了我这学校,95%以上(的概率)上不了。”

又问:“作为北大教授,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平庸的小孩吗?”

丁教授答:“可以接受,而且必须接受。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接受她,对于谁都好。”

在越来越多父母因为教育内卷而焦虑到寝食难安的当下,丁教授的这番话无异于一股清流注入当代家长脑海中。

虽然清北父母一代开始带头「认命」,但我们依然难掩「青出于蓝,却未必胜于蓝」的失落和遗憾。

在教育焦虑的今天,在「鸡娃」的今天,多少家庭举全家之力,将资源和关注全部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

而孩子在学业上的丁点懈怠和成绩失利,瞬间能成为压垮家长们情绪崩溃的稻草。

微博上有个话题:父母学霸孩子学渣什么体验?

家长们的留言都是一把心酸泪。

有人名校博士毕业,孩子的成绩却是回回倒数。

有人夫妻双双学霸,却生了个不省心的娃,气到拍断书桌。

有人初中就获得过全国物理竞赛的奖项,女儿却初高中六年物理从没及格过。

但心师想说一句话:孩子不如父母优秀,真的是大概率事件。

爱因斯坦有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幼年夭折,另一个患有精神分裂,还有一个儿子是伯克利大学水利工程学教授,虽然也算功成名就,但比起他父亲差远了。

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文学造诣完全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她发表的诗歌,在互联网上引来一阵群嘲。很多“星二代”,从颜值到艺术成就,都被父母“秒杀”……

无数例子告诉我们,父母成就越高,子女超越父母的可能性就越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母亲抱着哭泣的小女孩。平静下来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泪水在脸上Mother holding

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在按照自己的轨迹成长。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大部分家长倾其一生,都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他们希望的样子。

但孩子们拥有独立思想和人格,他们最终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而不是长成家长想要的样子。

家长能够接受孩子终将成为一个普通人,这并不意味着,家长愿意让他们放任自流,更不意味着,家长就应该消极地应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

一个人的优秀有很多的方面,成绩和分数绝不仅仅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接纳孩子的不同,跟接纳孩子的普通同样重要!

教育的真谛,是顺应每个孩子不同的特质,鼓励他们去挖掘内心的渴望,找到他们愿意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并从中获得快乐。

成功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如果只有考好分数、找好工作才算是成功,那这个世界该多无趣啊。

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塑造孩子,是父母的短视和懒惰。

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说,每个生命在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具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精神胚胎。

孩子借我们降生于世,却没有义务顺应我们的期待而活。

他们带着各自的使命而来,会奔赴属于他们的远方。

有人说,接纳父母的普通,接纳自己的普通,接纳孩子的普通,是一个人一生必经的三个阶段。

我反倒觉得,当我们放下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才更有可能看到孩子们最真实的样子,找到与孩子一起努力奋斗的言传身教之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