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的985“废柴”,揭开了“功利”教育最后的遮羞布

如何看待学有所成之人?

第一反应,这种人一般都是人中龙凤,尤其是那些考入双一流大学的学霸,在老一辈人眼中入一个好大学,就意味着前途无忧,好的文凭似乎能够决定人的一生。

时至今日,也是如此,分数教育,成绩至上,无数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停地报各种培优班,现在的孩子的童年都是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度过的。

在这个分数至上的年代中,不仅是某些学校,很多家庭都变得逐渐“功利”,他们把自己未完成的夙愿,通通压在了孩子肩上,于是呈现出一种中国家庭特有的家庭教育现状:

“只要你学习好,其他的都不用管,吃饭,穿衣,睡觉,通通父母来帮你,分数越高,父母就越开心,生活自理能力与娱乐根本不需要,孩子只需要成绩好。”

我们再回到所谓的985“废柴”,这些学霸在刚开始的时候盯着无数的光环与期望走进大学,初入社会后,才发现自己所学无法承担起自己的生活,于是高分低能的“蹲族”便成为了他们自嘲废柴的一种方式。

那么,发人深思的是这群985“废柴”明明有着出色的学习能力与智力水平,为何在社会中就变得泯然众人矣,甚至还出现高分低能的局面。

985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废柴”?不只是社会环境的作用,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响,今天我们主要来看的就是家庭教育是如何让他们变得高分低能。

中国特有的家庭“功利”教养方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受传统文化影响,自古以来就对学识有着极高的崇尚心理,从尊师重教到考取功名得熟读四书五经,古人眼中的学识便是决定一个人格局与前途的唯一出路。

时至今日,这种对学问的崇尚依旧没有消退,不可置否的是,读书确实能给人带来更好的发展,也确实能让一个人的格局有所提升,但是当今社会中的学习却越来越功利化。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在不停地向学生灌输,只有学习好的人才会有好的前途,课堂上,老师毫不避讳地表示出对差生的鄙视,对优生的偏爱。

家庭中,父母总是拿你和其他孩子进行攀比,大多数孩子都是被迫学习,被迫用功,而功利化教育的极致体现不是分数,是父母的教育理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功利化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孩子也不停地追求分数,将其他能力全都抛之脑后,甚至是生活自理能力都令人怀疑。

985“废柴”,他们的智商与学习能力都甩众人好几条街,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本末倒置的现象?大部分时候是因为他们的实操能力不合格。

在家庭教养方式中,很多父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发地逼迫自己的孩子必须要成绩好,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确实成了人中龙凤胎,而也有一部分孩子成了“废柴”。

天才到普通人之间的距离,看似很遥远,实则只是一步之遥,高分低能的“蹲族”其实也与大部分常人无异,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自认为还不如普通人。

家庭教养方式的缺陷,让学习变得过度“功利化”,很多天才在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下,确实取得了父母想要的成就,考取了国内清华,北大。

但是除开学习后,他们在任何方面都无法独自立足于社会,这种新闻报道也屡见不鲜,比较出名的就是17岁进中科院的魏永康。

母亲将他的生活全方位包揽,魏永康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天资聪颖的他确实学有所成,但是在进入大学后,他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也出不好宿舍关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过度功利化的教育下,魏永康也从天才变成了一个连普通人都不如的人,令人深思的是,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少数家庭独有的,而是大部分家庭都有的。

985废柴,夸张点就是除开学习以外,一无是处,高分低能便也是情理之中。然而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也只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家庭教养方式也只是社会的产物。

高考的“一考定终身”,大学的看分数录取,都是家庭中“功利”教育的源头。时代造就了这样一种教养方式,985废柴也只是被社会快速变革而催生出来的。

不过,985可不是人人都是废柴,大部分高材生都有着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标与规划,那些郁郁不得志的985废柴也确实与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可置否,大部分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够进入一个好大学,然后拿着吃香文凭轻松地走上人生巅峰,然而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太注重成绩了。

理论确实决定着一个人的宽度,但是决定人高度的是实践,社会实践能力低下的高材生要么深入研究某个精英学术领域成为一个专家,要么做个高分低能的普通人。

社会实践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拥有的,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就应该灌输。分数与成绩确实很重要,但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能有什么出头之日?

高分低能是社会的悲哀,也是家庭教育方式的悲哀,讲究功利也没有错,不过,功利过度就会走向另一个本末倒置的局面。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