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焦虑何时能够成为过去式
刘力/文
一
从《小别离》到《小欢喜》,再到如今的《小舍得》,构成了中小学教育三部曲。
自然也有太多的关注当下学习生活的影视作品,他们总能够在某种特定时刻,成为当下教育的缩影,光怪陆离之下,我们的心被肆虐,被拉扯,甚至被吞噬。
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我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焦虑。
二
从幼升小开始,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偏离了方向。
我们的教育不再以孩子的需求为目标,不再以孩子的健康为保障,不再以孩子的快乐为根基,我们的目标关注点其实只剩下卷面上红哈哈的冰冷数字。
没有过程,没有思维,没有逻辑,我们的一切出发点都根源于那个叫做“公平”的成绩。
毕竟有太多的人都说一句话,教育中最公平公正的是高考。高考最后比拼的是什么?成绩,成绩,还是成绩。
三
《小舍得》中也是三个家庭,两个女孩,两个男孩,他们都行走在大人世界的边缘。
其一是米桃,堪称学霸,从小因为长在农村,懂事而又好学的她从来都是班里的佼佼者,哪怕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些东西,她也能够一点即透,触类旁通,智商的高能,让这个女孩在学习中游刃有余,一度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备受其他家长喜欢。
其二是颜子悠,算不上学霸,性格内向,但也算得上好学上进,每天在妈妈田雨岚的强势干预下,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但考前焦虑却无时无刻不困扰着这个男孩,他一度出现幻觉,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成为压倒家人的厚障壁,无奈的田雨岚最终选择了放手,反倒使得孩子获得新生,朝着原本自己要求的方向发展。
其三是夏欢欢,无忧无虑守着女儿奴的爸爸夏君山和优雅知性妈妈南俪,原本可以一直快乐下去,却最终因为南俪的职场受挫和一系列家庭所带来的问题,陷入焦虑,并最终走向崩溃。
其四是夏超超,这是一个尚在幼儿园的小孩子,可爱活泼的天性从来是他的标配。但南俪还是无情地打破了这一切,她一度把尚在幼儿园的夏超超带到辅导班,希望从幼升小就给夏超超一个光明的未来。
然而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违反了孩子天性的教育从来都不可能真正走向成功。夏欢欢失去了笑容,也因为跟米桃的比较,让这个本来的快乐天使变得郁郁寡欢,甚至直接选择与米桃对立,搞所谓的小团体,疏远自己曾经那么要好的朋友。颜子悠也因为田雨岚的逼迫,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于直接与田雨岚正面对抗,他把自己所有的不满寄予自己幻想中的朋友大龙。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个小小的小升初。在很多家长看来,只有名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才能够提早给孩子一个璀璨的未来。
我们某种程度上,直接把大学时代才可能面临的就业焦虑,提前到了小学甚至幼儿园时代。
四
《小舍得》最不同于其他两部姊妹篇电视剧《小别离》和《小欢喜》之处,我认为还在于,它试图用社会分析的笔法希望能够为中小学的这种焦虑寻找根源。
电视剧显然把这种焦虑的根源归就到了原生态家庭上。
甫一开始,田雨岚就贩卖焦虑,她直接在餐桌上与南俪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剑拔弩张,面子是社会比拼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其中,夏欢欢的文艺价值敌不过颜子悠的成绩光环。背后自然是田雨岚母亲蔡菊英的安全感缺失,带给田雨岚的,就变成了对孩子过度的期望值。再加上丈夫颜鹏的“不上进”和颜家的财大气粗,更加深了田雨岚的这种焦虑,她始终认为自己只有儿子,但最终却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原来都是一场笑话,儿子的不理解和拼命逃离,丈夫和公公婆婆的强烈反对,让这个商场上的女强人倍感无力,她最终意识到,与其让孩子没有健康和笑容,疏离了自己,还不如及早放手,去重新融入家庭,然后才发现原来所有的美好都是那样平淡自然,从未远离。
南俪是一个更加强势的母亲,表面上的知性温雅并没有持续太久,在985上过大学的夫妻二人本来琴瑟和鸣,相得益彰,却最终因为女儿的叛逆和南俪的强势手腕几乎分崩离析。母女成了仇人,夫妻陷入冷战,几度连父亲也陷入内疚和困顿,南俪把自己活成了她自己曾经很讨厌的模样。原生家庭让夏君山从开始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并且一直鼓励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构建自己的未来,也让南俪一开始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永远“沉沦”,她需要重新勾画孩子的未来,于是田雨岚曾经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成为南俪的杀手锏,刚刚还与田雨岚讨论胁迫孩子问题的南俪,转过头就把田雨岚的威胁手段用到了夏欢欢身上,原因也不过就是因为原本就是大人造成的夏欢欢与米桃的推搡事件。南俪用威胁扔娃娃的手段让夏欢欢最终妥协,也用不要夏超超的方式让夏超超选择学习,这样的思维真的令人无语。我们常常不经意间就摧毁了孩子曾经无比信赖的城墙,我们无形中给予孩子的压力,其实全都源自于我们内心那种卑微的人生诉求。南俪深刻感受到自己职场上的挫败,她进一步把这一焦虑传导给自己的孩子,她认为孩子一定要优秀,才能有一个璀璨的未来。于是原来曾经那么厌弃辅导班的南俪变了,变得急功近利,她与夏君山产生了深深的裂痕,原本和谐的夫妻开始冷战,开始争吵,让家庭变得不再温馨。
五
电脑摇号及时止损,新冠疫情适时弥合,家长们的一切焦虑其实都源自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所有的人都拼尽全力,希望把孩子送到那些优势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学校,能够为孩子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能够更高的成绩出线。
及时出台的新政策带来了新变化,好多孩子再也不需要去拼名校;生命面前一切归零,人间亲情倍显珍贵。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固然为了迎合正能量的操作,但很大程度上,我们也必须相信教育的这种正向改变。
毕竟高考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我也始终愿意相信改革的动向是正面的,那种“反套路,反刷题,凡死记硬背”的宣言书应该可以成为未来考试的基本方向。
六
在今年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正青春》中,张锡峰的演讲引发全国关注,很多人把目光都集中在那句关于“土猪”与“白菜”的断章取义上,我则更多地把视角放置在关于年轻人的迷茫与奋斗中,一些所谓的刺耳的批评声令人窒息,而那些所谓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专家们更是义正辞严,全然无视一个来自农村的普通孩子的天然诉求。
在讲演中,张同学谈起家乡的美好,也说到了乡村教育的贫瘠,更说起在城市生活中的迷茫与苦痛,然后语及《航拍中国》对自己的影响,最后说到自己目前的奋斗与希望,在那些所有人认为的面目狰狞中,我反倒认为这个孩子说出了目前教育的现实。我们不能以己度人,站在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上去品论他人的所谓不足。
只因为,那一刻我也是一个曾经的求学人。
我是90年代的高考生,我们学校当时流行的只有一点:翻越秦岭。其时,翻过秦岭就意味着上本科,翻不过秦岭那就是名落孙山,或者流落到本地的专科学校。这是那个时代农家子弟最朴素的愿望,绝对是城市里的家长和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想象的,那些所谓的高大上往往都是虚空的幻象。作为农家的孩子,每个人最大的愿望其实也就是希望能够进入城市,获得比乡村优越的资源和条件。甚至进而通过一代两代三代的努力,最终真正融入城市,变成那里的一份子。
这岂是那些所谓的大境界大胸怀所能容纳得了的?
一个刚刚踏入高三,还没有进入社会的中学生,一次讲演,励志也好,鼓动也罢,掌声和谩骂的背后其实是社会焦躁和家庭期待的共同作用。
七
影视作品是社会的折射,更是社会问题的放大。
现实却显然比影视作品更加残酷,高考的竞争不言而喻,原来拼本科,现在拼名校,未来拼什么不得而知。
但我深知,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背后的信号。
从未成年人保护、减负再到睡眠以及近视的矫正,一串串与学生有关的行政令扑面而来,它带来社会效应自然有待检验,但在小地方,在我们这些小县城,孩子们却并没能感受到来自教育部门行政令带来的松解。在小学,孩子本质上只有语数英三门功课,却要承受着体育音乐美术和其他所有所谓副科被挪用挤占的无奈,还有无休无止地反复抄写和练习到晚上十一二点的痛苦;在初高中,孩子课程的多样化带来的自然是全面发展的进步,但也挡不住各科作业的轮番轰炸,专家们所期许的所谓快乐在孩子这里都变成了梦魇。
八
所有的人都不需要贩卖焦虑的生活,但却又不得不在焦虑的生活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我知道《小舍得》中反馈的现象当下依然肆虐成灾,无法自拔。
我期待这样的教育早日成为过去式。
——202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