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虽然说学校是孩子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家庭教育却同样重要,正如杜甫曾所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家长的某些做法有时会成为孩子的指路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母亲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孩子的未来。因为在绝大部分人的幼年时光,几乎有过半的时间都是和母亲一同度过的,这也决定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或许仅是母亲不经意的动作或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影响因素。
而对于魏永康来说,他的成长与母亲有着莫大的关联。13岁的魏永康也曾是别人眼中的天才儿童,更是父母眼中的骄傲,而魏母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他做好了长远的人生规划,只是这一切都在魏永康以高分考进大学后被全盘改变。
据资料显示,魏永康出生于湖南华容县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他的母亲是百货公司的女工,父亲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但也是因为在战争期间留下伤病常年卧床,而家庭因素也让魏永康成为他们一家生活下去的希望。
事实上年幼的魏永康的确展现出极高的学习天赋,而这也曾一度为魏父魏母打造幻想。比如在其他小朋友尚且咿呀学语时,魏永康就能够识字背诗。在他两岁时就已经掌握上千个汉字,4岁时就学会了初中课程。
在上小学时期,由于当时的课程对魏永康而言只是小菜一碟,所以那时候他连跳多级,在8岁时就已经进入到重点中学读书。
而在此后魏永康也凭借着极高的天赋一步步走上巅峰时期,那时候虽然他比其他同班同学年纪更小,但是成绩却始终名列前茅。然而与魏永康强大的学习能力大相径庭的是,这位“学霸”生活却完全不能自理。当时魏永康只身前往中科院求学过程中没有母亲在旁边照顾他,甚至连最基本的穿衣服都做不到。
某一年冬天寒冬凛冽,魏永康却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在天安门行走,这也引得路人纷纷注视,毕竟当时人们大都裹着棉衣,只有他如同异类一般在风中前行。而除了穿衣这一问题以外,魏永康在其他的生活常识方面也完全是“小白”状态,在独自生活期间,他根本无法适应没有人帮他剥鸡蛋盛饭乃至挤牙膏的生活。
而除了自己无法独立生活以外,因为魏永康从小到大只知道学习完全不会与人交往,甚至与导师都无法正常交流,更别提和同学们聊天分享了。这也致使在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作业上,魏永康自然成绩不理想,甚至在上交毕业论文时,因为无人指导他的某门功课直接被记0分。
也正因为如此,天才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他的硕士学业生涯也按下了暂停键。
虽说术业有专攻,对于魏永康来说,学习是他的强项,但是在这个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中生存,即便是天才也需要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然而在孩子从神坛跌落以后,魏母也悔恨不已。
不过至于为何魏永康会沦落到生活难以自理的地步?魏母称,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所以她就将孩子作为全家的救命稻草,而身为母亲的她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定要努力学习的思想。
在其他孩子还不会讲话时,魏母就拿起书本教孩子识字,教他一句句背古诗。在魏永康上小学时,当其他孩子都在玩乐时,魏母却也紧闭大门只让他在家里学习,所以那时候魏永康就不懂得如何与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玩闹。
等到上了重点中学以后,魏母更是辞去工作一心一意的照顾孩子。
那时候魏永康的母亲几乎包揽了孩子生活的全部内容,她除了照顾魏永康以外,还需要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除此外还要打理生活的各方各面。可是,为了能够让魏永康拥有绝对充分的学习时间,魏母仍全盘接手了孩子的起居生活,即便连基本的洗袜子洗脸和叫起床等都无需魏永康自己做到
而那时候魏母也一再给孩子传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其实没想到正是因为她过于强调学习,才会让孩子失去与同龄人一样的基本生活能力,为此魏母痛心疾首地表示:我宁愿他死了,有时候真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虽然我们无法从客观角度判断为母这样的做法究竟正确与否,毕竟她所有决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和全家人的生活。只是她这样的“神童培养计划”只能培养“学霸”,却无法培养出一个正常孩子。
结语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魏母的一再敦促下,魏永康虽然有了辉煌的学习成绩,可是他却丧失基本生活技能,成为“高分低能”的怪物。
参考资料:《江村》《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