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广白话/粤语地区,有些父母认为普通话比母语重要,要下一代先学普通话,甚至只学普通话,这是本末倒置了。
一、从功利与理性的角度
自小尽量让孩子发声的音域宽广一些、发的音尽量多一些是十分关键的,对日后从事艺术领域或学习外语的发音可能会有优势。而普通话仅有四声,孩子自小只说普通话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粤语九声六调,学会粤语之后,再学只有四声的普通话其实十分容易。
由于普通话仅仅只有四声(传统汉语如粤语吴语闽南语等等都有六至九声),而且韵母也相对较少,导致同音字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沟通甚至可能会影响下一代对某些事物的理解。
例如普通话读“权力与权利”、“致病与治病”、“法治与法制”、“定金与订金”……都分不清,不可避免导致某些沟通上的谬误和低效,甚至可能对孩子大脑的思维和逻辑判断的精确性产生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国西北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学习双语甚至多语的学生,其大脑海马体体积会增加,而海马体负责学习能力与记忆能力。
在中国很多父母的理解中,“双语”就是指英语+普通话,而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父母,由于没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熟练使用英语,所以,家里根本没有条件做到双语语境。远不如“母语+普通话”来得实际。
有些父母认为双语会增加孩子的负担,但实际上“母语+普通话”根本不用学,只要有环境,孩子就会自然掌握,只需父母在家多和孩子讲母语就行了。我儿子的粤语和潮州话就不用专门学的,只要肯说、从小说,自然就会了。我观察的那些不说母语的孩子,其父母都在某种程度上排斥母语、不对孩子说母语。
讲讲我自己的实践。儿子自小以粤语和潮州话为母语,去幼儿园三个月自己学会普通话。现在四年级,粤语潮州话普通话三语切换自如。只要有环境,只要父母不逃避和孩子讲母语,母语根本不用学的。根本不会如一些无知者所说那样“增加孩子负担”
朋友的两个女儿更厉害,自小不但说粤语和英语,而且家里经常营造一个法语环境,因为法语有些音,年龄大了再发是很难发得准的。当然,她们是在多伦多,英语和法语都是加拿大的国语。
学多一种语言或方言,孩子掌握的词汇量就会翻番,对于理解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例如,形容得意的词汇,普通话有“屁颠”,粤语有“得戚”、“招绩”,潮州话有“浪险”,这些词汇,其涵义和使用场合都有微妙的差别,尤其是“浪险”一词,值得细细品味。我儿子就能很好理解这些词汇微妙的差别。日常交往中的伶牙俐齿就是这样来的。
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
母语一定是第一位的。普通话十分重要,绝对要学,但会就可以了,一定在先讲好母语的基础上,再学普通话,切忌让普通话僭越母语的地位。
历史悠久的中华多元文化要靠各地母语承载。显然,仅有数百年历史、标准音采集地为河北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村、巴克什营镇和火斗山镇的普通话不可能单独做到这一点。
例如岭南饮食文化非常精致,对于餐具的区分亦十分讲究,在盛菜器具方面,碟、盘、兜、钵等等区分得十分清晰,你用普通话表达就一概是“盘子”。对于煮食器具亦是,煲、锃、镬、罉、盅等等,甚至焗盅与炖盅都会有不同,而普通话则一概是锅。
我到饭店很喜欢点的“沙煲焗鱼嘴”,如果用普通话如何表达?是“小锅炖鱼嘴巴”?只会普通话的人是如何理解“沙煲”这个物体的?再引申到粤语的“沙煲兄弟”一词,就是指一班关系特别密切的朋友。如强调“公共场所”说普通话,那么“沙煲兄弟”之类的地方特色词汇还会得到传播吗?肯定不能,能够传播的只有普通话的“哥们”。
若所有东西都只用普通话表达,则中华文化定会失色不少!例如阳江名菜“一夜锃”,已经不局限于一道菜式。在某些场合,你以为真的仅是指一条用盐腌一夜的味道极为鲜美的咸鱼吗?但你如何用普通话表达它的“内涵”?
如果所有东西都只用普通话表达,我在这里看到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岭南文化、粤菜的衰微(其实不止两广的岭南文化,岭东文化、江浙文化等等一样会式微)。
从这个角度,爱母语就是爱国!向下一代传承母语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反之……
作者:我係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