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小涵 通讯员 范洪艳
东营市技师学院是东营市唯一一所技工院校,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世赛国家级/省级集训基地、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积极改革创新,坚持特色立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技工教育千帆竞发的大潮下,闯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办学路子。
强调“两个高端”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高端培养
稳步推进高级工以上培养层次的教育,逐步取消中级工层次招生,更加专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前,学院84%的专业为高级工以上教育,并全面实施小班化教学。发挥大赛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对接大赛项目推进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开发校本教材,设立技能大赛班,建立学生大赛梯队,积极推动世赛标准和规则转化为教学成果。
近三年,学生在市中职大赛中获得第一名25个;45、46届世界技能大赛省选拔赛中获得一等奖14个,二等奖31个,三等奖24个,其中3名学生进入世赛国家集训队,2名选手将代表山东省参加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中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其中,2名选手将代表山东省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6名选手将代表山东省参加第二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技能兴鲁”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在其他赛项中获省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4个,国赛三等奖1个。
抓好高端就业
以高端就业为导向,立足学生实际,划分相应的成才标准,搭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就业“立交桥”,推动学生高端、高薪、高兴就业。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46个、京东校园实训中心等校内实习基地3个,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落实按需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8%以上,企业满意率达95%。毕业生在京东集团、海信家电、中国万达等企业工作,有的已经晋升为中层骨干。
突出“两个特色”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建设突出地域特色
学院主动融入地方产业发展,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聚焦山东省“十强产业”,对接东营市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因势利导发展特色示范专业群,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多轴数控加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3D打印技术应用等专业。学院致力于做优做强优势特色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数控加工专业为全国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石油装备制造专业群为山东省首批示范专业群,焊接加工、汽车维修专业为全省技工院校“百强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省品牌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省级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文化建设突出工匠精神培育
以工匠精神为统领,融入到学院精神、制度、教学等各个层面,逐步形成学院特色文化。强化活动带动,着力打造“三季(开学季、实习季、毕业季)三节(体育节、技能节、艺术节)”,贯穿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通过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挖掘身边典型,总结技能大赛、创业创新等各领域学生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坚定技能成才的信心。学生整体面貌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文明风采活动中屡获佳绩,荣获省市级优秀学生、技术能手等称号。
坚持“两项创新”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做好工学结合。秉持“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积极对接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任务为载体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 建成一体化教学工作站70个,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实现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徒弟、课堂即车间、校园即工厂的新型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做好与企业的结合。与华为、京东、海信等68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500强企业7家。积极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学院订单招生达95%。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学院目前有1个省级新型学徒制试点专业,10个市级新型学徒制工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建课程体系、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企业高技能人才定期来院授课。京东校园中心业绩在全国同类学校中位列前十名,嘉扬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年产值800多万元,学生技能水平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提升。
创新培训体制机制
坚持学制教育与短期培训双轮驱动,发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用,服务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及经济发展需要,2020年6月,东营市政府依托学院成立渤海工匠学院。学院设为独立事业单位法人,突出“三不要”机构设置:不纳入编制管理,不纳入预算管理,不设规格。突出“四不像”职能定位:不像普通技工院校以培养在校生为主,学院以培训企业在职职工为主;不像社会培训机构主要开展初级人才培训,学院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不像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或差额管理,学院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开放式办学;不像企业强调经济效益,学院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学院打破以往培训模式,突出“要素跟着项目走”,围绕全市重点项目和技改项目布局培训链,统筹全市院校和企业场所资源,按照长期短期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生产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授课、沙龙研讨、现场实训、观摩交流等方式,将教学地点灵活安排在厂房车间、实训基地等,对东营市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开展高端研修、“政企共育”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先后举办了东营市餐饮业“鲁菜师傅”等16个培训班,培训学员725人,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学院改革发展的体会和启示坚持技工教育办学特色
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学历教育,不以学生升学为目标,而是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学院坚定技工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突出“培养技能”和“面向市场”两个特点,坚定的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产销对路”。破除“唯分数论”,将技能水平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标准,让每位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快乐。2019年,学院教师公开招聘,将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以上、国家一类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以上、省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前6名的高技能人才纳入实习指导教师招聘范围,2名学生因技能大赛成绩突出留校担任正式在编教师,这在东营市尚属首次,产生了较大影响,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技能成才的热情。
坚持高端引领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5G、工业互联网等快速发展,产业对未来的高端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和本领。技工教育应坚持高端引领的理念,站在技能水平最高端最前沿。除了改善办学条件,壮大师资队伍,提升高级工、预备技师培养规模,学院近期与华为、海克斯康、山东雷石等企业合作对接,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寻求突破,改造传统专业以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保持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绝对优势。
坚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技工院校在当地和行业内立足,得到重视和支持,关键在于围绕中心,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学院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把自身发展融入产业发展,对接企业行业需求,围绕产业办产业,联合企业搞教学,校企联合开展技术革新、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了技工教育的作为。学院坚持学制培养与职业培训并重,广泛开展全域培训,培训条件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东营市政府依托学院建设渤海工匠学院,就是对学院培训工作的肯定与认可。
下一步,学院还将结合东营市大型智能仿真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协调企业共建共享,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抢抓国家放开技能人才评价权限的改革机遇,联合行业协会、企业等,大力开展职业技能评价工作,着力打造成为东营地区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的航母,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
坚持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力量。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抓好常规教育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大力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组建创业师资库,建设创业创新中心园区,设立院长创新奖,激发学生创业创新活力。在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中获得一个一等奖;在全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2个项目获铜奖。学院有202名学生参与创业创新,创业项目24个,实现收入95.3万元。如学院餐旅系烹饪专业学生在食堂开档口,获得收入的同时提升了专业能力;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围绕“互联网+农业”,在淘宝、拼多多平台上,今年1月至8月,成交9900单,实现销售额76.32万元,在锻炼自己同时服务了区域农业发展。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学院坚持“原石”教育理念,认为学生都是未经雕琢的“原石”,体内都蕴含着宝藏。把学生发展作为第一指引,秉持“融合、向善、拙朴、匠心”的学院精神,把教育学生当成有温度的“农业种植”,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性,了解把握学生成人成才的周期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为学生搭建大赛、就业、创业等多种平台,鼓励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充分施展才能,让每位同学都能找到成长的路径,获得成才机会。
下一步,学院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技工教育办学定位,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全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