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不少人看来,一位靠“出大力”生活的底层人,他的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做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靠自己的辛苦劳作挣钱。
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服输的人,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奋斗”的人生。
一位下岗工人,为了生计成为三轮车夫,已然38岁的他居然被复旦大学“破格”录用,并且还直接攻读博士,师从领域大师,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
这样的人生堪称传奇!
而这个传奇的人物就是蔡伟。
那么在他被复旦大学录取的12年后,如今怎样了呢?
01 从小就热爱语文的蔡伟
1972年,蔡伟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对于蔡伟的教育,也是采取“放任式”的教育,任由他全凭自己的兴趣学习。
练习书法、读古籍、看字典等等。
也正是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让蔡伟从小就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正如在常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字典,除了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才会去翻一翻。
而蔡伟不同,他是真心喜欢这些看似枯燥的文字,在他看来,这些文字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甚至在蔡伟上学的时候,老师都佩服这个热爱语文的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直接找蔡伟,蔡伟往往都能说出是什么字。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对学习充满兴趣的人,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
那就是偏科。
蔡伟只对语文感兴趣,对于其他科目并没有什么兴趣。
众所周知,在升学考试时,看的可并不仅仅是单科成绩,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各科总分。
蔡伟对语文的偏科十分严重,除了语文,他其他的科目确实是严重拖后腿。
面对学习成绩排名的持续垫底,蔡伟在几经努力无果之后,终于开始“自暴自弃”,彻底放弃对其他科目的努力。
他开始专心于自己的兴趣所在,没事就去阅读各种诗词歌赋、文学典籍。
就这样,在一年的时间里,他阅读了300多本书。
这样的“自我放弃”,让他更加热爱文学、也有了更深的文学修养,可是对于升学。
无疑是一种“浪费时间”。
1991年,蔡伟“成功”在当年的高考落榜。
心灰意冷的他,知道自己哪怕继续考下去也没有什么希望,索性不如直接工作。
就这样,仅有高中毕业文凭的蔡伟,正式成为一名“社会人”。
02 坎坷谋生路
蔡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胶管厂当小工。
工资并不高,可胜在也不会太忙,每天七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蔡伟对自己的生活十分满意。
直到在工作三年后,胶管厂因为管理不善倒闭了。
蔡伟也就成为了失业人员。
为了生计,不得不选择摆地摊。
因为对于蔡伟而言,他一没学历,二没人脉,别的他也做不了,只能选择没有技术含量的摆地摊。
在老家的商场处,就出现了一位经常靠在三轮车旁看书,摆着地摊却不吆喝的“怪人”。
毕竟,摆地摊你就得吆喝,要不然谁来你的摊子前。
可是蔡伟依然这个样子摆地摊。
周围不少同行都逐渐熟悉了这样一位奇怪的“地摊人”,可是无论多久依然会觉得很奇怪。
这样来摆摊,能赚到钱吗?
蔡伟只是觉得通过摆地摊,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一边赚钱,一边读书,这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面对丈夫的这个样子,蔡伟的妻子却并没有指责他。
他为人老实,只不过喜欢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就这样,靠着摆地摊赚来的微薄的收入,蔡伟一家艰难度日。
03 和大师的不期而遇
后来,蔡伟开始在网上和喜欢文学的人一起交流,并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偶然的机会,他的内容被裘锡圭(古文字领域泰斗)注意到,并且觉得这个人虽然发表的内容不多,但是确实都是很有想法。
就这样,两人通过书信建立起联系。
裘锡圭在《文物》上发表《初探》一文,称对《神乌赋》中“佐子”一词并不知道应该如何理解。
蔡伟就写信给裘锡圭先生,他认为“佐子”应理解为“嗟子”,嗟,是叹息的意思。
裘锡圭觉得蔡伟说得很有道理,称赞蔡伟很厉害。
在之后的日子里,裘锡圭就一直关注蔡伟在网上的动态。
直到有一段时间,裘锡圭发现蔡伟不再更新动态了,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蔡伟的妻子生病了。
单纯靠摆地摊很难维持妻子的治疗费用,为此,不得不选择当一名三轮车夫。
裘锡圭不忍心一位真正的人才就此将时间浪费,于是就力荐蔡伟参与复旦大学合作的《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编纂工作,蔡伟成为这项工作的临时工。
令人难以想到的是,这样一位三轮车夫,在一众专家中不仅没有拖后腿,反而取得了令不少专家都眼前一亮的成绩。
最终,编纂工作顺利完成。
在蔡伟以为自己要继续回去当三轮车夫的时候,一封由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三位专家联名的推荐信和复旦大学的申请书送达了教育部。
04 从三轮车夫到复旦博士
蔡伟被“破格”录取到复旦大学攻读研究生,并且还是博士。
一时间,蔡伟名声大噪,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一夜之间成为博士的三轮车夫。
38岁,最终还是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这就是蔡伟!
并且几经波折,蔡伟顺利从复旦大学毕业,在毕业之后,还成为一名大学的教师。
他的人生实现了逆袭。
谁能想到,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三轮车夫,居然还能有朝一日被“破格”录取为博士,甚至还能当大学教师。
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事。
可是蔡伟做到了。
他之所以能做到,关键就是一种坚持。
在数十年如一日对文学的热爱中,在不管寒冬酷暑的读书中,他厚积薄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伯乐、迎来了自己的机遇。
他的成功,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