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老苗手打原创,拒绝侵权抄袭转载。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忽然变得陌生,好像互相之间有了隔阂,不再愿意和父母交流,这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呢?
是什么让孩子不再愿意和家长沟通?这个答案收获了2.8万人的点赞
在某知名问答网站上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收获了4300多条回答,而其中一条点赞数最高的回答内容是这样的。
这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三段童年经历,第一段是她用存了好久的零花钱买了一个好看的本子,在满心欢喜地与母亲分享时,换来的却是妈妈的质问——“你哪来的钱”“你钱多没地方花是不是”,经过几次类似的场景之后这位网友再也不跟妈妈分享喜悦了。
第二段是小时候每次去和母亲逛街买衣服,妈妈从来没有征求过她的意见,当这位网友挑好自己喜欢的衣服时,她的母亲会说“这个不好看、容易脏”“小孩子没有审美”,最后总是“胳膊拧不过大腿”,长此以往她也不再和妈妈去逛街了。
最后一段经历让这位网友最为印象深刻,小时候的她零花钱很少,有次外地的姨妈过来做客时,给了她40元的零花钱,这种突然被幸福砸中的感觉让她很开心,于是她“懂事”的主动给了妈妈30元,只剩下了10元做零花钱。
可是像很多“中国式妈妈”一样,没过一会儿妈妈就走了过来,表示“你还太小,拿这么多钱不好,这10块钱我就先替你保管,以后每周给你2块,这样5周之内10元钱就还给你了”。
彼时天真的孩子自然不会想到这是妈妈的缓兵之计,心心念念的都是用5周时间凑够10元钱,然后去玩具店买那些自己“可望不可及”的漂亮文具,这样的憧憬让这位网友十分幸福。结果可想而知,从第二周开始妈妈就没有把钱给她,而是说出了那句很多孩子都听过的话“小孩子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这样的经历给了这位网友很大的心理阴影,如今虽然她早已结婚生子,组建了家庭,但是和母亲的关系却并不好,为了不和母亲吵架的她,只能选择尽量少回家。
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根源其实很简单
就像这名网友一样,孩子是真的从小就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也会向家长分享自己的喜悦,表达自身的诉求,相信家长的承诺,可是换来的却是父母对自身感受的忽略,不被视为独立个体的偏见,试想当孩子在这样一次次地失望过后,又怎么可能再去积极主动地和家长交流呢?
沟通从来都是双向的,只有正面有效的沟通才能得到好的反馈,可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孩子的童年时,有的家长嘴里永远都是“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小孩子要听话,按我说的来”“你怎么又犯错了?整天就知道玩也不学习”,无论是情绪,还是对话内容,都是在居高临下,并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也没有将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而孩子只能是一次次的妥协,自然渐渐不再想去向父母沟通问题,表达诉求,主动交流。
所以说孩子年龄渐长,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并不是来到青春期后突然发生的事情,而是在童年时已经埋下了深远的伏笔,天长日久之下才对于和家长的沟通越来越抵触,当家长抱怨孩子不喜欢和自己交流时,可能没意识到恰恰是自己亲手将沟通的大门彻底关上。
破除亲子沟通障碍,解铃还须系铃人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最为无私,其实对于单纯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家长的爱也是毫无保留的,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往往来源于父母,解铃还须系铃人,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家长要从自身入手才行。
首先家长应该意识到的现实是,孩子是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独立个体,而非命令的服从者,任何人的附庸,家长在生活中与孩子沟通交流时,要避免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轻易否定孩子的观点、需求,毕竟“一言堂”并不是友好交流的基础。
此外家长还应该注意自身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个人情绪,友好交流的前提是双方能够保持好的态度,当家长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去对孩子多一分理解时,孩子才能真正地敞开心扉,乐于与家长沟通。
老苗结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其实都是由家长的沟通方式不当所造成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家长没有将孩子视为与自己地位相等的存在。最后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在这方面多多注意,与孩子更多地进行有效沟通。
今日话题:你平时是怎样与孩子沟通的?
我是老苗——一名80后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扎眼的男性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孕育问题,也请你关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