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娶3位妻子都没有生育,他只好供2个侄子读书,其中一个家喻户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娶妻生子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古代的大部分婚姻只是单纯为了传宗接代。旧社会时期,夫妻没能生育,没有子孙后代被认为是不孝的事情。《孟子》中记载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不是指没有后代就是不孝顺的事情(《十三经注》对原话的误解影响深远),其原意还是对长辈没有尽到晚辈应有的责任,所以还是不要再曲解这句话的意思。民国时期,有一个人他连娶3位妻子都未能生育,最终只好专心供2个侄子读书,并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来看待,其中一个家喻户晓。

此人便是周贻赓,他出生于清朝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可能提起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但若要说起他的侄子周恩来,这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敬爱的周总理。周恩来的父辈是四兄弟,他出生那年,整个周家都沉浸在欢乐之中,父母还为他取名为“大鸾”(鸾是与凤凰齐名的神鸟),可见长辈对他的宠爱与期望。周恩来一岁时,他的叔叔周贻淦不幸患上肺结核,而当时他还没有子嗣,于是家族长辈决定把周恩来过继给周贻淦,一来是冲喜消灾,二来是让身患绝症的周贻淦能够看到自己后继有人,在弥留之际得到一点慰藉。

自此之后,周恩来只能称自己的生父为干爹,生母为干妈。当时由于年龄还小,他有很多事情还不了解,所以还曾在日记中写道:“想起我爷爷膝下四子,我父亲早就去世。”不仅如此,周恩来的四伯父(周家的叔伯兄弟众多,按照家族顺序排列,周恩来有时也叫他大爷)也是“命途多舛”,他当年连娶了3位妻子都未能生下一儿半女,这让他有些心灰意冷。经过多年的努力,周贻赓始终还是没能有个孩子,他于是彻底放弃了这个念想,把所有的心思都注入到两个侄儿的身上。

周贻赓一直把两个侄儿周恩来和周恩寿当成是自己的孩子,由于周恩来小时候已经过继给周贻淦,所以他也不便再提出别的要求,后来只是把周恩寿接到自己身边来念书。周恩来9岁那年,他的生母万氏因病去世,不久后嗣母也去世了,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周家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少年时期的周恩来,一直都受到四伯父周贻赓的照顾,他不仅是周恩来的伯父,更是周恩来的老师。

根据周恩来的回忆,四伯父周贻赓不仅律己甚严,并且治家有方,师承儒教,对晚辈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对侄儿等晚辈的治家格言是:孔子儿孙不知骂,曾子儿孙不知怒,周家儿孙不知求(指求名和求利)。周恩来身上的很多优良品质,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这也得益于周贻赓的严格教育。周贻赓常教育周恩来,生活上要勤俭,学习上要奋进,待人处事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学习上要刻苦,平常要助人为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周恩来在四伯父的教育下,从来不会乱花一分钱,在东关模范学校念书期间,周恩来每天中午都只吃两块烧饼,喝一大碗白开水来充饥,攒下的钱都捐给了有需要的人。1977年2月,原东关模范学校校长的儿子魏启汉回忆道:“当时学校有个老堂役病倒了,周总理不知道积攒了多少时间的钱,因为当时总理的大爷(周贻赓)他的钱很有限,总理的生活很清苦,有点钱也不乱花,都是买书。那时候他看书、买书都成习惯。看到老堂役病倒了,他就帮老堂役烧水,还给他送去八个铜板,让他买药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后来,这个老堂役对着东关模范学校的校长说:“闹一场病倒没什么,你看他(周恩来)家清苦,还给我八个铜板,使我内心非常感动。”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周贻赓教育周恩来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折射出周恩来的人品风范。后来周恩来出国留学,他多次致书四伯父周贻赓,表达他对这位伯父的敬爱之意。

1933年秋,周贻赓在天津病逝,时年61岁,当时周恩来正在指挥第四次反“围剿”,他没能得到消息,亲人也没有机会向他报丧。由于周贻赓生前没有子女,周贻能(周恩来的生父)便让儿子周恩寿作为嗣子替他哥哥戴孝打幡。后来周恩来得知四伯父病故,他伤心不已,并将自己所感写于文集中:但忆七载依依,承欢膝下,骤别慈颜,忽觉亲我者又少一人,是以萦怀莫去,绕绕不能离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伯侄二人的亲情,周恩来对四伯父的感恩之意更是溢于言表。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