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吃喝玩乐 都是与端午有关的“非遗”

孩子们在体验皮影

“泥人黄”(右)和他的作品 乐涛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运河博物馆里的非遗展 宋宁 摄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小长假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级非遗名录江苏再添“新贵”,市民们可以打卡“美食非遗”了。不仅如此,江苏各地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在端午小长假期间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吃喝玩乐到旅游购物,非遗魅力无限,邀您近距离尽情体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新传承

南京“泥人黄”捐出一生心血之作

6月12日,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等承办的“礼赞百年 乐享非遗”——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上,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泥人代表性传承人黄建强把自己半个世纪的创作捐给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话说天津有个“泥人张”,南京有个“泥人黄”。南京彩塑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黄建强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师从已故画家宋文治及柯明、田原、高马得等诸老师学习民间泥人的捏制技艺,后来在南京工艺雕刻厂全面负责彩塑泥人的创作和生产。黄建强告诉记者,相比于无锡惠山泥人和天津的“泥人张”来说,南京泥人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南京彩塑以写意见长,作品强调夸张变形,注重情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三分塑,七分彩”。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南京工艺雕刻厂担任产品工艺设计师期间,他和同事们共同创新开发的“南京彩塑”(即泥人),送到北京展览,引起轰动,赢得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后来,“南京彩塑”推陈出新出了许多佳品,受到国内外众多“泥人”爱好者的青睐。没想到,几分钱一件小泥人,能创汇几十万美元。

后来,泥人市场陷入困境,唯独“泥人黄”还对“泥人”情有独钟。在此次捐献的作品中,《泥囡》塑造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半身像。“我母亲在世的时候对我的大女儿很疼爱,她用一条毛巾捏成帽子的形状,给她戴上后我觉得很好玩,就产生了创作的欲望。”诸多作品都包含南京艺人对生活的观察,把记忆融入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倾注情感才能跟观众产生共鸣。

退休后,黄老独自在自己的家里开办了“泥人”加工厂,一方面继承传统工艺,另一方面又大胆创新,“新春炮竹”“欢庆锣鼓”“共奔小康”等现代题材的作品令人赞叹。当下尽管还有一些热爱传统题材的藏家在,但泥塑如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仍是难题。怀着对这门手艺的热爱,现在黄建强还在带领两位弟子继续创作,在抗疫等方面与当下题材接轨。

79岁南京艺人黄建强,拿出半个世纪以来的心血之作捐献给南京市民俗博物馆,400多件作品中有人物、动物、戏文脸谱、器物,还有影像资料、设计画稿等等。在他看来,跟观众面对面交流,这些藏在家里的心爱之物有了最好的归宿。“南京泥人曾经是南京文化的反映,里面有许多故事。由国家来保存,以实物来唤醒人们对南京泥人的重视和传承。”

新体验

非遗住进景区,博物馆里过端午

今年4月22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指南(试行)》,首倡“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概念,即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25个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项目正式出炉。

南京夫子庙景区,“点雄黄”“扔粽子”等活动带来浓郁的节日氛围。在常州淹城春秋乐园,扎彩蛋、编艾条等端午民俗活动也引来不少游客赏美景、品文化。宿迁非遗大集上,宛转悠扬的淮海戏曲、极具文化内涵的苏北琴书等非遗保护项目热闹展示;在泰州凤城河景区老街,泰州淮剧、板桥道情、泰兴花鼓等非遗节目精彩上演;在无锡惠山古镇,留青竹刻,惠山泥人,精微绣等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吸引游客体验。

此外,入选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旅游也让南博、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等成为网红打卡地。端午假期第一天,以“新端午”为主题的非遗演出开启,江南丝竹、南京白局、空竹等非遗项目轮番登场。非遗传承人还结合建党百年、端午节俗、牛年吉祥、非遗传承等主题,现场展示“手尖上的艺术”。

端午节孩子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艾草、朱砂、雄黄等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南京博物院“我们的节日”非遗节庆活动在非遗馆,脸谱、中国结、灯彩、面塑、徐州香包、皮影雕刻技艺等非遗传承人带来丰富的活态展演,画钟馗、做五彩丝线、鸭蛋网、粽子灯、卡通粽子宝宝、中药香包、钟馗皮影制作等项目吸引众多游客。

在六朝博物馆,六朝茶礼活动通过当季茶与六朝历史的结合,学生既能学习茶礼,又能对生活产生正面积极的能量,并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修身养性,奉茶长辈,将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新变化

多了2项美食非遗

南京吃货闲不住了

近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江苏“南闸民歌”“泰兴花鼓”等16个项目入选。其中,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与素食制作技艺(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也成功入选,南京国家级非遗也增至13项。

上世纪初,一个仅有三五张桌椅的素食小店在桃叶渡开张了,因素菜色泽碧绿,柳树易活易长,又云“垂柳依依,满目葱茏”,“绿柳居”因此得名。绿柳居素食烹制原料无外乎“豆制品、面筋、笋、蕈”以及各类蔬菜,但经过传承人的精心烹制,不断创新,终于成为色、香、味、形俱佳的荤名素菜,不但形象逼真,就连味道也神似。在百年的历史岁月中,绿柳居的素食吸引了众多人群前来品尝,成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素食文化的符号。绿柳居卤菜窗口排长龙,那也是南京市民见怪不怪的街头一景。端午节期间,不少食客特意前往品味南京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

南京绿茶生产历史悠久,在陆羽的《茶经》中即有记载,迄今栖霞寺山后还留有“试茶亭”旧迹。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山陵园高级工程师俞庸器负责茶叶炒制工艺技术实施,于1959年春研制成功,命名为“雨花茶”。

雨花茶在传承我国古代绿茶的炒制工艺基础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炒制技术,融入新的活力,不过制作工序复杂,要求高,难度大。南京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使雨花茶能更好地传承发展。据雨花茶制作技艺江苏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盛峰介绍,南京雨花茶有13万亩茶园,有3万茶农,年产值将近10个亿,“入选国家级名录之后,必将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新去处

动静之间

串起大运河文化带

在即将于16日开馆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沿岸流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珍珠般串联成线,在大运河文化带里熠熠生辉。展馆立起皮影提偶,定格光影间的民俗故事;装裱喜庆吉祥的年画,回味年夜的热闹氛围;架起成片彩色布匹,徜徉在染缸布坊间。这里有考究的湖笔、精细的梳篦、玲珑的核雕、典雅的折扇等等,还有戏曲演员、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逛累了听上一曲,岂不美哉?

除了静态展览,博物馆还专门开辟一方小天地,轮流邀请非遗传承人前来坐镇,向游客展示非遗技艺。展馆还特设一处舞台,展演或柔美、或婉转、或悠远的特色曲目,生动再现梨园芳华。苏州评弹再现细雨润酥中的动人心魄,各地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书会,戏台会馆记录戏班闯码头的斑驳时光……运河边的五音六律,见证沿岸别样风情。

作者:张楠

来源:扬子晚报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