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中,南京制定了一核三极的发展格局,一核是江南主城,三极是江北新区、紫东地区、南部片区。
从空间说,就是三大发展方向。河西新城与江北新区隔江相望,江北是河西发展方向的延续,所以南京还是三大主要方向。
SECTION 1 现状。
一般城市以东南为主要发展方向,南京并没有例外。最强的两大GDP担当,就是南部的江宁开发区,和东部栖霞区的南京开发区。在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排名,江宁开发区和南京开发区,分别位居第6和第9,这是很强的硬实力。
国家级经济技术区不是政策性的给予,而是靠数字说话,不符合的会被清退,例如甘肃酒泉经开区和宁夏石嘴山经开区。全国成千上万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只有218家是国家级,其中苏州7家,南京2家,是靠成绩实打实拼出来的。全国前十名中,苏州拿到1、5,南京拿下6、9,于是江苏占四。
江北新区直管区的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其实就是大厂)和南京高新区,是南京市第三个GDP担当片区。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在2020年全国化工园区排名第3,南京高新区在2020年国家高新区总体排第12名。
南部片区、紫东片区、江北新区这三极,创造了南京GDP的大部分。
SRCTION 2 从新街口到河西、江北
一般意义上的河西,是建邺区。
20年前的建邺区是在新街口西南,中山南路以西、汉中路以南,包括现在的大洋、东方、金鹰。
2002年起,建邺区开启了一路向西的迁徙,历经几轮调整,现在的建邺区只有少数土地是1995年原有,现在大部分土地来自雨花台区划入。
建邺区从主城一流的“贵族”,成了新街口四大核心区唯一迁出的拓荒者,建设河西新城,建邺区的这份努力应该被历史记住和赞扬!
南京市那些年对河西新城倾注了很多心血,城市界面有了较大提升,但河西的人口、经济、商业,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相对缓慢。
这些主要是因为河西的区位局限性所致,河西靠近长江,区域辐射能力天然减少180度,附近没有产业支撑,内外交通没有优势。另外一个原因是,建邺区的范围太小,资源有限。河西新城能发展到今天,非常地不容易。
近年建邺区整合和资源,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发展方法,经济增速很快,这两年是全市增速最快的区之一。河西的未来,就是主城区一部分,今后要做的是,怎样使这部分发展更好、质量更高。
江北新区,某种程度是河西发展的延续和拓展。从南京市本身的需求而言,占土地面积1/3的江北也必须发展起来。
南京市面积偏小,与杭州、合肥等省会城市比相差数倍,这就导致南京必须在单位产出上下功夫,产业结构必须高,宁缺毋滥。一般而言,江南县是情况比较好的属县,但句容、溧阳脱离了原江宁府范围,这就使江北变得珍贵起来。
江北的自身条件不怎么好,位于长江和省界之间,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长期需要阶段性扶持方能跟上步伐。江北新区的成立发展,于南京内部而言,致力于提升和培养江北地区竞争力,难度其实比河西新城大得多,周期更久。
首先,南京的少,每一片平原都好好好利用,江北新区包括浦口区,必须挑选。如果要人多很容易,几个厂很快便能热闹欢腾……但却不能如此。
其次,区位是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类似于店铺开在新街口,还是田间地头。既然要挑选产业,被看中企业的自然不止一家感兴趣,江北新区的区位竞争力还不够,这就容易导致抢不过。南京在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并不占优势,江北新区在这方面又不如江南,在全方位的竞争舞台,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第三,观念和信心。江南江北的传统关系,其实一直深入人心。急于求成的心态,也是大有市场。需要加强引导,但是不能强求。
第四,起点不高。很多人并不知道,江北新区成立之初,直管区尚未成立时,浦口区、六合区和江苏省苏中地区的沿江县(县改区)对比,两区的GDP是靠后水平,更不用说和苏南县相比。
这就需要对江北新区建立正确的认识:
1、江北新区本来拥有大量人口和产业,产业水平不低,原本已是南京一极,对于江北新区要有信心。
2、对于江北新区的发展高度,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3、不要抱怨发展速度,如果批个新区就能一步登天,东西部差异早已经填平。实际上,大部分国家级新区远不如江北新区,现在这个成绩真的已经很好。
和国家级经开区不同,国家级新区的设置是发展导向,国家级经开区是结果导向选择,所以经开区一般都在城市经济区位最好的地方,如果国家级新区和经开区位置一致,发展会有便利,如果不在一起则难度更大。
千万不能把南京的未来全部寄托在江北新区的发展,这既不可能,也不公平。未来还是像以前一样,南部片区、紫东地区、江北新区三极一起担起大任。
江北新区未来将和河西、南部、紫东一样,拥有自己区域中心和腹地。江宁百家湖已是全市第二大商业中心,因为配套完善,江宁人可以一两个月不进城。江北做到这一点之时,便是新区发展成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