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亲情是长白山顶的积雪,简练却永久;亲情是底格里斯河的流水,温顺却又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那轮夕照,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恍惚却又隽永。——佚名
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张冀牗有四个女儿,这四个女儿是前妻陆英所生,因为张冀牗的原因,四姐妹被称为“合肥四姐妹”。关于这四姐妹的生活,本应在父亲和母亲的庇护下好好生活,却因为继母的出现,发生了变化。张树声是张冀牗的爷爷,也是四姐妹的曾祖父。他曾是晚清有名的大臣,担任过两广的总督。本来张家在合肥是很有声望的世家,但因为第十一代人的科举路并不顺畅而被人们淡忘,直到张树声的出现,才又让人们重新关注张家。
1918年,张冀牗带着家人从上海去到了苏州。为了创建一间女校,他变卖了一些家产。创办女校后,他又创办了一间中学,取名为“平林中学”。对于孩子的教育,张冀牗是打算亲力亲为。在创建学校时,他就计划把孩子送进自己创办的学校读书。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幸福的光景并没有延续多久。在1921年,“合肥四姐妹”的亲生母亲与世长辞,原因是生育导致的身体虚弱。弥留之际,她对家人们说到,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在“合肥四姐妹”母亲去世的一年后,张冀牗与另一位女子相爱,并成为了夫妻。这位女子的名字叫做韦均一,是张冀牗创办的女校里的一名教员。
婚姻的产生,意味着双方必须融入对方的生活。但韦均一和陆英生下的孩子并不融洽,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合肥四姐妹”为什么和继母不和?大概是因为韦均一对于丈夫和前妻生下的孩子并无感情,无法由衷的对他们好。而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还沉浸于失去亲生母亲的痛苦。这时候来了一个继母,对他们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孩子和继母之间矛盾不断,特别是四姐妹与继母的矛盾尤为突出。
身为张冀牗的妻子,韦均一总能得到一些好处。在1923年,韦均一经张冀牗的批准,成为了张冀牗创办的女校的校长。当一个人的能力足够对付与自己不合的人时,这个人便会被蒙住心智。韦均一成为校长后,对待四姐妹是十分严厉。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业,韦均一都表现出她十足的控制欲。韦均一在学业上对四姐妹的压迫更为残酷,甚至想让她们无法学习。直到四姐妹们长大了,她们才得以逃脱。
要说陆英和张冀牗的相识,始于张冀牗的父亲。当时的陆英小小年纪就很温婉居家,很是入张冀牗父亲的眼。为了可以得到这位能干的媳妇,张冀牗的父亲托人到陆英家说媒。因为门当户对,对方的家庭应允了这门亲事。来到张家的陆英,自然是众望所归延续灯火的人选。婆婆渴望抱孙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陆英一连四胎,都生了女儿。为了生出一个儿子,张冀牗和陆英给四位女儿娶的名字,都带有“子”字。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五胎,张家迎来了一个男婴。而陆英在张家似乎只有生育的份,十六年里她生了十四胎,但只养活了九个孩子,分别是四个女儿,五个儿子。
在生育的同时,陆英还要打理家中的事务。即使在外人看来,陆英做事有条不紊,很是能干。但是她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知道,经过这一系列的事情,她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她的儿子张宗和在她床前哭泣。她身体无力,只得用弱弱的语气说让孩子别哭,该哭的光景还在后头。当继母韦均一的到来,让孩子们理解了亲生母亲说的话。
孩子丧母,丈夫丧妻,一个家族陷入了窘境。这时,学校有名的才女映入张冀牗的眼帘。很快,他被韦均一所吸引。韦均一从爱国女学毕业,对国学和昆曲很有研究。对于优秀的张冀牗的追求,才女韦均一很快就答应了下来。韦均一年纪不大,张冀牗要比她大二十岁。刚进门的时候,韦均一很不习惯,对于家中的佣人和孩子都很陌生。作为一个年纪轻轻的女性,她和传统女性的观点并不相同。她只想和丈夫唱曲作画,快意余生,对丈夫前妻的孩子并不上心。
继母和四姐妹的矛盾,总是存在。有一次韦均一生日,张家四姐妹给她下跪,以示祝福。但韦均一却一巴掌拍了女儿的脸,问她们是不是拜死人。跪拜礼只是一个传统习俗,而韦均一却迁怒于女儿,实属过分。后来,韦均生了属于她和张冀牗的女儿,对张冀牗和前妻的孩子更是不管不问。当韦均一和四姐妹的关系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这时的张冀牗却忙于工作。张冀牗带着家庭来到苏州,本是想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但事实却置孩子们于困境之中。
从很多事情中可以看出,孩子和妻子之间,父亲偏爱后妻。如果张冀牗了解到孩子和后妻之间的矛盾,他应该想尽办法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张冀牗对孩子薄情。时间可以冲淡很多东西,同时也冲淡了可以冲淡矛盾。陆英留下的孩子和韦均一之间矛盾缓和的时候,是在张冀牗病逝以后。虽然韦均一和四姐妹的关系不怎么样,但韦均一生的孩子张宁和四姐妹关系都不错,可谓姐弟情深。
结语
随着年月的流逝,许多恩怨情仇也随之消散。关于张家的这段继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就告一段落。本怜爱孩子的父亲,也因为后妻变成了一位薄情的父亲。对于后人来说,孰是孰非,也烟消云散。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