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这是当年慈禧太后吃完狗不理的第一感想,慈禧以奢侈出名,吃一顿饭至少也要100多个菜,一个菜能尝上一口就非常不错了,能让他称赞的狗不理味道必然是一绝。
狗不理,诞生于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创始人叫高贵友,小名狗子。他是一个出生在穷苦人家的孩子,道光年间因为天灾全家只能沿街乞讨维持生活,小时候高贵友看着包子铺那一个个大肉包,他心里发誓,以后一定要开一家包子店,等到那时候他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
15岁那年,他就到天津侯家后街的刘记蒸食铺当了一名学徒,说是学徒,其实就是干杂活,高贵友人挺聪明,靠着偷听,学了一门做包子的手艺,后来刘记的老板搬家了,店铺也关门了,高贵友就自己在后街搭了一个帐篷,做包子买卖。
高贵友一个人又要做包子,又要吆喝,实在忙不过来,他想了一个法子,在摊头摆个碗,顾客将钱放在碗里,他按钱给包子,也没时间跟人说话,日子长了,附近的人就传出了这么一句话:“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
这句话传来传去,有人就只说“狗不理”,包子也成了“狗不理包子”,大多数人听到这个名字,肯定都会误解“狗不理包子”的意思,但其实高贵友做得包子又大又香,吃过的人都说好。
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狗不理的褶花,每个包子都不会少于15个褶花,虽然在狗不理在不断传承,但这褶花始终不变,1918年,高贵友去世之后,狗不理店铺由他的义子高金铭继承,狗不理在他的经营下,发展相当迅速,先后在北大关和南充开起了分店。
但可惜传到第三代人高焕文、高焕章手中时,狗不理也开始滑坡,两人手艺虽然不错,但不懂经营,两个分店相继倒闭,为了不让几代人努力的招牌砸在他们手中,他们勉强维持着老店的名誉。
加上抗战时期,狗不理包子更是艰难为生,坚持到1956年,情况这才好了起来,天津市将德聚号包子铺跟另外几家颇有名气的包子铺联合到一起,成立了特色的“狗不理包子铺”,狗不理在几十年的发展当中,逐渐形成了6大类98个品种的包子。
原料是各种各样,还烹饪出了“金针包”、“龙凤包”、“鸳鸯包”、等等,“狗不理”也成为了天津三绝之首,到了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不能算来过,但如今狗不理包子成了“人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价格比起普通包子的价格贵了十几倍,一个普通包子,最多也就1块钱,狗不理的一个三鲜包最低13快,最高能卖到38元,游客刚来,也算是尝尝鲜,但味道其实跟正常的包子没有太多的区别,游客吃过一次,就不愿意吃了。
当地人更加不会吃这么贵的包子,我们都知道,包子一般都是作为早餐,即便不是特别能吃的人吃两个没问题,那就是26元,用这26元,我都可以吃一顿十分丰盛的早餐了,又何必去吃狗不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