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到公私合营,也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时下流行的PPP模式,而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那个特殊时期,公私合营却是一项对当时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的重要举措。作为先行者,天津在其中创下了诸多第一。
天津金融业“大一统”
在历史上,天津是我国北方的经济金融中心,曾作出许多开创性的贡献。资料显示,私营资本主义金融业在天津解放前夕,计有34家银行和111家钱庄、17家保险公司,另外还有金店银楼172家、证券贸易行39家,以及若干家当铺。这些不同形式的金融机构大多是在通货膨胀、市场物价波动、投机倒把盛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随着形势发展,资本主义金融业已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第三十九条明确提出,金融事业应受国家严格管理;依法营业的私人金融事业,应受国家的监督和指导;凡进行金融投机、破坏国家金融事业者,应受严厉制裁。
天津解放后,逐步对这些私营资本主义金融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就是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是建国初期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形式,通过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来实现企业公私共有。
1951年,天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天津解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公私合营金融机构,该公司先后发行了两期投资信托证券。要知道,此时即使是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也尚未行动。
1952年,天津的钱庄全部歇业,私营银行在联售、合营的基础上组成全市性的公私合营银行天津分行。1955年1月,公私合营银行天津分行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1956年,外商银行相继结束业务。自此,多种金融机构合并成统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形成 “大统一”的银行体制。
合营浪潮席卷全国
天津金融业只是全国各行业的一个缩影。彼时,国家工业化水平偏低,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规模较小,不仅设备陈旧,技术也相对落后,不少私营工商企业运行困难。此外,还有一些私营工商企业大搞投机活动,牟取暴利,扰乱市场。
《共同纲领》第三十一条提出,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例如为国家企业加工,或与国家合营,或用租借形式经营国家的企业,开发国家的富源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和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也就是常说的“三大改造”。
不久之后,公私合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954年9月2日,政务院通过《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条例规定: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应当根据国家的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和资本家的自愿。合营企业中,社会主义成分居领导地位,私人股份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合营企业应当遵守国家计划。合营企业的盈余,在依法缴纳所得税后的余额,应当就企业公积金、企业奖励金和股东股息红利三个方面,加以合理分配。
分配方案限定了资方利润空间,让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国家规定私营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全年盈余按四方面分配:国家税金占30%,企业公积金余额为10%—30%,职工福利奖金占5%—15%,股东红利、董事、经理、厂长的酬金约为25%,这也就是俗称的“四马分肥”。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1955年底,大规模公私合营的趋势逐步形成。1956年初,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在全国范围内达到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原有私营工业88000家,职工131万人,总产值72.66亿元,已有99%的户数、98.9%的职工及99%的总资产,以及私营商业82.2%的户数,实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
改造时期的逐浪人
“特别兴奋。”有老人在回忆自己所在工厂实现公私合营的心情时说,“当年不管哪个单位实现公私合营,都搞庆祝大会。因为在大家心中,公私合营来了,就等于光明来了,就等于社会主义来了,就等于好日子来了。”
全聚德原董事长姜俊贤曾说,1952年是起死回生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全聚德完成了公私合营。
由于经济形势的原因,全聚德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经营困难,到了1949年已经难以维系,就在这时,政府向其提出了公私合营的建议,于是在1952年,全聚德抢先进行了公私合营,正是这一决定,让全聚德再一次获得了新生,并将企业的发展推上了快车道。
公私合营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除了全聚德之外,茅台酒、五粮液、同仁堂、东来顺、王老吉、冠生园、稻香村、九芝堂、瑞蚨祥等知名国有老字号都是由私营企业改造而来。
公私合营的完成,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进行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经济基础。但需要反思的是,改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改造中存在过急过快倾向,改造形式过于单一等。
撰文 郝一萍
责编 郝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