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慧,六岁启蒙,总角之年,便通四书、晓五经,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之书。全然不似一般孩童应有的烂漫,却也引得当时颇有名望的老学究称赞不已。
生逢乱世,本志在九霄,却不想家国遭难,但见那世间满目疮痍,犹如阿鼻地狱。生于富裕,满腹经纶,又有何用?但见我中华泱泱大国落于如此困境,却不晓感受到的竟是前所未有的无措。不知何时,这个天赋异禀的内向少年,澄澈稚嫩的目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参透世情的浑浊。
习旧俗,念母哀
天津河东界,宅内老爷李世珍辞官归乡,入商门。虔诚喜佛,乐善好施,妻妾成群更是再正常不过,除正室姜氏外,后来纳有郭氏、张氏两位。但奈何长子夭折,次子体弱,花甲之年竟少于香火。小轿一顶侧门入,窈窕佳人嫁老翁。
这便是李叔同的生母——王凤玲,一个为延续香火被迎入府的女子。
老夫少妻,难免会被人在背后说闲话,尤其是在那个封建年代。要不是李世珍在当时奠定了崇高地位,就老夫少妻这一个词就能让他们被戳脊梁骨许久。
一些人总是高高在上,评判着他人的一切,既然李世珍口碑好,那就换个人,这样一来,所有的炮火便对准了李叔同的生母——王凤玲。尽管备受非议,王凤玲仍然为李家诞下一子。李世珍老来得子,虽说是庶子,但也让年过半百的他欣喜不已。
虽然李叔同出生后父亲百般疼爱,奈何依旧无法与同父异母的哥哥相提并论。李叔同5岁,父亲去世,一句“文熙继承家业,文涛以兄为父”,让李叔同与母亲的处境越发困难。为了能在府里安稳地生活,李叔同和母亲不得不每日提心吊胆。
日复一日,长期的压抑生活让王凤玲把重心全部压在了儿子李叔同的培养上。她用她身为母亲的执着在生活中消磨着自己的青春,每日的谆谆教导,无不是期盼李叔同能进士及第,早日带她脱离此等境地。
自此,李叔同学会了如何敛去天真。每日与诗书为伴,琴棋为友,偶尔还沉浸在佶屈聱牙的卷卷经书中,寻觅那超脱世俗的宁静。
迷戏亦迷人,李家三郎“入歧途”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苦难是很好的激励物。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下,十三岁的李叔同在诗词书画方面便有了不小的成就。李叔同的惊才绝艳跟母亲王凤玲的悉心教导脱不了干系。高墙大院虽然像牢笼囚禁了这位年轻的却没多大过错的女子,但身为母亲依旧没有放弃过给自己的孩子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
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李叔同在学业上格外上心。或许是长期的压抑,亦或是少儿郎的叛逆。李叔同对于学习变得不再那么热衷,反而对于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
玩乐会消磨一个人的才华,慢慢地,李叔同绝了仕进之心,变身票友,出入梨园,消磨时光。此时,李叔同生命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出现了——杨翠喜。此人小名二妞儿,穷苦出身,自小便被卖入戏院当艺人,未想成年后竟成了津门名扬的角儿。
一个是戏园子的常客,一个是唱戏的角儿,一回生二回熟,这一来二去,两位也便有了交集。李叔同自从结识了杨翠喜,便常常来为其捧场。
一代名伶——杨翠喜
在家难以喘息的他,在杨翠喜这里,才找回了久违的自由,以及属于他那个年纪的开心。俊儿俏女,名门世家的少爷,梨园小门的戏子,看似和谐的两人,却因身份,从一开始便注定要成为悲剧。
当家人注意到李叔同的异样时,两个故事画上了句号。
李家长辈找来了李叔同的母亲,对她说道:“这样纵容叔同迷戏,不怕耽误他的学业和前程。”此时,母亲心中一震,明白何事为主,为了斩断李叔同的戏瘾,她甚至还以性命威逼。最终,李叔同放弃了爱好,放弃了戏中的她。
母亲王凤玲看见李叔同如此,异常高兴,待空闲之日,两人进行了一场深入的谈话,这场谈话断送了李叔同的婚姻,谈话过后,李叔同拥有了名义上的妻子——芥园茶庄俞掌柜之女。
十七岁那年冬天,天异常冷,鞭炮声声如雷鸣,锣鼓齐鸣喜降至,数十人的仪仗队,大红花轿几人抬。笑声不断,李叔同心中却异常凄冷。
与此同时,梨园的小怜人,被袁世凯以十万两军饷买下,向载振行贿,酿成了轰动一时的“杨翠喜案”,一代名伶就这样在津门的舞台上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悲看涵养。
甲午战争国家落败,割让土地,赔银两亿两。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举人千余人联名上书,直言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自存。国内动荡,战事纷至,这对于当时刚刚踏上人生旅途的李叔同可谓是当头一棒。
戊戌变法后,刚成家不久的李叔同因被人质疑参与革新,同时也为了让母亲脱离现下这压抑的生活,便带着母亲与妻儿搬至上海。
上海有李家的产业,他们到达此处,无需为生计烦忧。对于李叔同来讲,在上海的这段日子是他与母亲所度过的最欢乐的时光。因为在这里不仅经济自由,最重要的是无需看他人眼色度日。
不一样的生活让李叔同放开了自己,不久后,李叔同结识了文社主事许欢园。在许欢园的牵桥搭线下,李叔同认识了其他几位文友,几人结金兰之好,合称“天涯五友”
此时,生活似乎格外美好:康健的家人,三五个知心好友。天不遂人意,乱世的动荡使李家的生意受到了影响,无奈之下,李叔同返回天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或许是见证了家族的衰败,李叔同一改往日慵懒,开始专心考取功名。不久后,李叔同以“李广平”之名考取了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科。
外丧不进门
有喜自有悲来,在李叔同逐渐成功之时,天涯五友受到追捕,各奔东西,其母因在家中思虑过多,尚未等到儿子功成名就,便早早撒手人寰。
母亲离世前,曾握着李叔同的手,从唇齿之间挤出的只言片语,却是想要归家。或许在王凤玲内心深处,上海的日子固然过得舒心,但终究不是归宿,高墙大院的枷锁再重,却也是落叶归根,她要回家,她要归根。
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母亲的离世给李叔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剩下的是不断地悲哀与忧愁,浑然不知何处是岸,为完成亡母的遗愿,李叔同扶柩归津。
然未至家中便被拦至门外,原因竟是因旧时
习制
“外丧不进门”。这所谓的旧制度夺走了其母的幸福,禁锢了一个青葱少女的一生。至死唯一的意愿不过是想回家,却也无法实现,这些所谓的亲人,德高望重的族人,竟这般不通情面。李叔同压抑已久的悲愤,在此刻彻底爆发了。
他与所谓的家人大吵一架,不管家中长者如何生气,他还是把母亲从正门带入家中,更用自己的方式为母亲举办了一场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的丧事。
1905年的天津,世人皆传李家三郎办了件奇事,他举办了一场彻底反对封建礼教的葬礼,祭奠他亡母的众人无须行跪拜之礼,仅鞠躬慰问即可。此外,他更是将钢琴放于灵柩旁,自编自曲,自唱自弹,为亡母祭奠。
这种颠倒以往的“不成体统”的行为,却深深地触动了在场人的心弦。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报纸都刊登了这件事。此举究竟李叔同在以己身反抗封建礼制,亦或是以这种激烈的方式感怀母亲发泄不满,此中答案或许也只有李叔同自己知道了。
李叔同曾说:“我的母亲很多,我的生母很苦。”短短一句话,道尽了多少悲哀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