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访古运》连载(九):天津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这两部长卷是在领导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

缘起

2002年冬天,作者在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意外地看到了刚竣稿的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作品完整而形象地描述了康乾盛世时期的老北京二十道城门及风土人情。作者才知道老北京城分为外九内七皇城四二十道城门,每道城门,又各有不同的功用等。

后来,作者采访了谷建华先生。也正是这次采访,系结了作者和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一次合作之缘——继《京门九衢图》之后,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又着手系列历史文化工程另一个项目——《古运回望图》的运作,作者即有幸成为这项工程的创作者之一。《古运回望图》是以反映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文化及风土人情为主题的又一国画巨制,画的内容将展现大运河纵跨廿十四个省,两个直辖市的自然全貌。这部作品,无论从经济、人力的投入,还是从作品所表现的内涵及画幅长短,其规模都远远超过了《京门九衢图》,从而也具有更深、更广、更远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此作的主创者有刘克宁、刘振源、朱振芳和史慧芳等几位中年画家,他们也是《京门九衢图》的主创人员。如果说他们将用画笔来描绘古运河全貌,作者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一如作者生活在北京多年,曾一度不知北京多少道城门、和城门到底都啥样;土生土长老老少少的中国人,一定也会有很多人不知京杭大运河在哪里?有多长?其功用……所以作者要画大运河,要写大运河,不论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出于同一种目的:让世人记住大运河,珍惜大运河!因为它不仅是一条河流,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和长城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结晶。

(《古运回望图》天津段)

天津又名直沽。明初设卫,是军事要塞之地。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天津凭借通运河、海河与连接渤海的优势,成为联系京师、关东与山东的枢纽总汇。正德年间,天津已发展为繁忙的河运海港重镇。此时,“粮艘商舶,鱼贯而进,殆无虚日”。城内呢,则店铺林立,货积如山,商贸兴旺。其中,贸易量最大的,一是粮食,二是南货。粮食多为南下的麦豆,南货则多为由运河和海运而来的江南杂货。到明朝末年,天津已有“虽为卫,实则即一大都会所莫能过”的说法。由此足可见京杭大运河给予了天津怎样的泽被!

天津古城,周长4.6公里,城墙高约11.2米,四面开门,每座门上都建有城楼,各有士兵守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专家及通州区领导出席《古运回望图》创作研讨会)

天津地处永一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与北运河5大支流交汇处,受益于海河水系。这也注定了天津城市的发展,必然是以码头为起点的。为嘛呢?

历史上,四方货物主要凭着河水的运载进行流畅地交换。码头便是运转站,或称枢纽。为什么人会聚居到码头呢?因为码头上首先是有活干,帮人卸货装船运东西,甚至对外地人坑蒙拐骗,怎么样都有的事做,然后就会吃喝无忧。其次呢,码头上名地运来的物品充足,全是利润极低的源头货。运到别地一倒手,钱就赚出来了。看着码头“淘金”容易,四面八方的富人和穷人都聚到这儿来了。啥都有个循环性,有了循环自然界和社会才会有生气儿,生物链也才能“转”。同样道理,码头上人一多,需要的用品增多,买卖店铺就应运而生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中国书协原秘书长党组副书记郭雅君观看长卷)

有了卖和买,也就有了商业。供需互动,买卖相生,商业的快速发展,码头经济的繁荣,就促成了城市的胚胎。这城市胚胎的一个重要标志,即是生活街道的出现,比如专门卖衣服的叫估衣街,专门卖鱼的叫鱼市街,专门卖盐的叫盐巷子……这些街道的生活性又渐渐变为社会性,即社会上形成了对不同商品和不同商业区的大众需求。从事不同行业经营的人多了,专业经营某种商品的街区大了,社会人力和地域的再分工,促使城市开始成形。天津即是这么一个以码头为起点兴起的城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沿运河的老街

码头一般靠着河,所以天津的古街道都在河边,且与河平行。

历史上,天津的街道主要有两条,分别在三岔河口的一东一西。东边一条是古文化街。由于天津先民的民间崇拜、妈祖的庙宇就在那里,文化色彩非常浓郁。所以历史上,古文化街又称宫前街。西边一条是估衣街。估衣街狭窄细长,略略弯曲,在当地百姓的生活中意义重大,非常重要。元代时,天津已是“万灶沿河而居,今日之北大并为运河之马头(码头)”。当时,“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缶越布满街衢”。(元人张翥《悦庵集》)其中的“街衢”,也就是指运河沿岸的估衣街。因为这条街是码头上居住群落中间的一条干线,兼有购物作用,估衣街的名称便由此而来。也就是说,天津远在码头阶段即已成形这么一条古街,时间距今超过了六个多世纪。明清时期,估衣街又叫码头东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历史上,天津的估衣街、锅店街、单街子等,都是东西一条线,即由一条条短街连成了一条长街。单街子,清代以前建在运河边上的,正因为处在河边,所以建房只能建在一面。有些房屋的面儿,就是靠支在河岸上的木桩撑起来的,单街子的名称也由此而来。马头东街,与单街子走向一致,也在沿河的一侧。这种情况,从长源杨氏故宅的花园、天后宫山门处,都能验证它们从前都在运河(海河)岸边的。明朝时,天津巡抚李继贞的祠堂,据历史记载,位置是在马头东街;清代时,李氏祠堂改为万寿宫,仍在估衣街。

明清时期的估衣街,是天津最为繁荣的街道。原本不很宽的街道,被两侧鳞栉彼的店铺挤得更显狭窄。每家店铺前面,七彩招幌飘飘扬扬,一如花园里鲜花争奇斗艳。街上的人流熙熙攘攘,男女老少,摩肩接踵。一些举着冰糖葫芦或小孩于艺或针头线脑的小商贩们,一边吆喝,一边泥鳅似地在人流里穿挤着。若是赶上灯节,晚上会出现无数灯笼火把不夜天的辉煌景观。出龙会的举着不同颜色的沿街舞动,或为求雨,或为驱邪。店铺和胡同口的桌子上摆着茶水点心,照顾舞龙的壮士。如果有青龙舞过来,人们可以靠前近观抚摸,因为这是求雨的;如果有黄龙舞过来,且是万万不可靠前的!而且这种黄龙只能在街上舞,不能进胡同,因为这是火龙,会招灾上身的!

估衣街附近的茶楼特别多,在历史上比较有名扔意顺戏园等。坐在茶楼里,既可以细细品茗,也可以丝竹不绝于耳,听篇弹词或折子戏什么的,同时也不防碍随时瞅瞅桌上鸟笼子里的鸟之百态,顺便脱了鞋袜抠抠脚指甲什么的。江南茶馆有江南茶馆的秀气,北方茶馆也自有北方共馆的粗犷与随意。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