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最最最热的日子来了!天津人的小心肝得这样养!

炎暑有尽,时光无垠

今日(7月22日)

22时26分

我们迎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唐)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节选

每年公历的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为“大暑”,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与“小暑”一样,还是代表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古人认为“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换句话说,“大暑”是一年中“上蒸下煮”“湿热交蒸”到达极点的时节

“大暑”大多出现在“三伏”里的“中伏”期间。今年的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前后20天,而高温、高湿又是“中伏”的特点,正所谓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金朝诗人赵元在《大暑》诗中写道:“旱云飞火燎长空,白日浑如堕甑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暑”的炎热和带给人们的强烈感受。

大暑天气

大暑

是一年里最热

也是湿气最重的时节

通常会出现高温天气

虽然最近多雨水

大家仍要注意防暑降温

天津地区具体预报

7月22日 星期四

白天到夜间:多云

微风,31到25℃

7月23日 星期五

白天到夜间:多云转阴

微风,32到25℃

7月24日 星期六

白天到夜间:阴

微风,32到25℃

7月25日 星期日

白天到夜间:阴转雷阵雨

微风,30到25℃

7月26日 星期一

白天到夜间:阴

微风,30到25℃

7月27日 星期二

白天到夜间:中雨

微风,29到24℃

7月28日 星期三

白天到夜间:小雨

东南风转东北风3-4级,28到24℃

大暑三候

大暑时节,气温最高,日照最强,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古人看来,大暑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卵化而出,故古人认为,萤火虫由腐草变化而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二候土润溽暑。土壤浸润,空气湿热,气温高,湿度大,整个天候都无比闷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三候大雨时行。这一时期常有雷雨降临,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暑习俗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作为一个气温类节气,炎热的大暑,日照强,雨水多,生机勃勃,孕育着丰收。大暑期间是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的收获季节。讲究怡情健身的中国人在每年的这个节气里,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日子里调养身心。

1

吃凉:荔枝凤梨烧仙草

大暑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吃凉性食物消暑。南方很多地方都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谓“吃仙草”中的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是一种消暑的甜品。由于其具有神奇的消暑功效,所以被誉为“仙草”。

烧仙草也是台湾的名小吃之一,当地在大暑还有吃凤梨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有败火的作用,再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福建人在大暑时节则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最过瘾的吃法莫过于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

喝热:馍馍就着羊肉汤

不光吃凉,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比如,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山东不少地区的民众,比如枣庄,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又叫吃伏羊。

有营养学家对大暑吃羊肉进行过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有益健康。

3

晒姜:暑热晒出好食材

大暑有着一年中最热烈的阳光,让人避之不及。这样极致的酷热,也催生出水分蒸发后的美味。晒豆角、晒辣椒、晒咸菜……这些食材只要天气好,晒上一两天就行了。但有一种食材,得从大暑一直晒到出伏——晒伏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生姜性暖,被暑热暴晒之后变成大热的食材,正好可以给着凉的人救救急。一块伏姜吃下去,暖胃、发汗,捂着被子睡到天亮,一场可能即将来临的感冒就这样避免了。有人说,这三伏天里的恩物,在三九严寒中给人带去了温暖。晒伏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冬病夏治的一种表现。

4

送暑:送走瘟疫保平安

大暑送“大暑船”,这个民俗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拉出渔港,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大暑重“养心”

1

睡觉“宁心”

夏天要有充足的睡眠,“热天睡好觉,胜吃西洋参”。睡眠好,心情好,有利于心神的宁静。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而相对不足的睡眠则可以用午休做补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

大笑“开心”

笑是夏天养生的良药。“笑一笑,十年少”,不无道理。夏季气候闷热,易使血压升高,心烦意乱,这时若能笑口常开,就能改善情绪,从而协调人体各脏器的功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

饮茶“安心”

夏季天热容易出汗,而中医向来视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易消耗心脏阴液。用金银花、金莲花、百合花这三种花一起泡茶喝,可以起到清心火、清热解毒的作用,是非常简单且实用的养心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4

喝粥“健心”

喝粥养生是大暑时节比较好的选择,暑天喝粥不但可以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还能补养身体。医药学家李时珍曾提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意思是说喝粥能健脾益气、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以补虚损。在此为大家介绍几款大暑节气适宜喝的粥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喝粥健心

荷叶消暑粥

食材:荷叶6克、砂仁6克、粳米5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暑生津、调理脾胃。

做法:将粳米洗净后放入两味药材,加 500毫升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约30分钟至软烂,冷却后即可食用。

薏苡仁玉米须粥

食材:薏苡仁15克、玉米须6克、大米50克。

功效:解热健脾、利水祛湿、补虚和胃。

做法:将白米洗净后放入两味药材,加 500毫升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约30分钟至软烂,冷却后即可食用。

生姜益气粥

食材:生姜三五片、淮山50克、白米50克。

功效:生姜健脾益气、开胃止呕。

做法:将白米洗净后放生姜,加500毫升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加入淮山后煮10分钟,冷却后即可食用。

苦瓜粥

食材:苦瓜半条、白米50克。

功效:开胃醒脑、祛湿除烦。

做法:将苦瓜半条切薄片后焯出苦水,将白米洗净后加500毫升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加入苦瓜后煮10分钟,冷却后即可食用。

山药红绿豆粥

食材:山药、绿豆、红豆各10克、白米50克。

功效:补脾肾、益气养阴、解热消暑。

做法:将白米洗净后放入三味药材,加 500毫升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约30分钟至软烂冷却后即可食用。

高温高湿天气,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率急骤上升,过于进食滋补食品也容易增加肝脏负担。隔三差五喝上一碗消暑粥、益气粥、健脾粥,既能解湿热、益气生津、补脾胃,又能预防暑湿气积于体内所致的心烦气躁、精神困乏、食欲不振等,是安然度夏、防范疾病于未然的好方法。当然,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人能不能喝这些粥品,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咨询医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暑消夏诗

炎炎夏日,在古人留下的诗词中寻找避暑良方,如临其境,顿生丝丝凉意,夏日的暑气也仿佛随之而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夏日山中》

李白(唐)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日闲放》

白居易(唐)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山亭夏日》

高骈(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唐)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暑》

曾几(宋)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宋)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天净沙·夏》

白朴(元)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知不觉

已经到了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时节

骄阳如火的日子里

您有何消夏妙招呢?

赶紧留言分享给广播君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编辑 | 马媛 马瑞

综合 | 新华社 人民网 天津气象 健康天津 中国传统文化 天津广播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