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google.com
河南的暴雨牵动着每个人的心。7月21日凌晨,许多网友一夜无眠,守在电脑手机屏幕前关注着郑州的汛情和救援工作。
每年一到7月下旬,全国各地关于暴雨导致城市内涝的新闻便开始增多,从2012年的北京到2021年的郑州,有增无减。
郑州气象局对这次特大暴雨的数据分析显示:郑州20日一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201.9mm;19日到20日的单日降雨量552.5mm;17日到20日三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617.1mm的降水量意味着什么呢?郑州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更骇人的对比是:以郑州全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进行计算,这三天共降下了459490万立方米的水量。西湖库容量约为1448万立方米,这三天的降水量约等于将317个西湖倒进了郑州。
图源:baidu.com
天灾人祸、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事情我们经历的太多,身处中原的河南地区,遭遇此次“千年一遇”降水气象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台风“烟花”:距河南虽有一千公里,但在它和副热带高压引导下,大量的水汽通过偏东风源源不断从海上输送到陆地,在河南集结成雨。
2.地理原因:偏东气流在河南遇到太行山出现辐合抬升,导致降雨范围集中,雨势更强。
3、大气环流形势稳定,导致降雨持续时间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在日本海,大陆高压则盘踞在我国西北地区,只有等台风“烟花”更靠近我国后,环流形势出现调整,截断水汽来源,河南的雨才能停。
至于是否有第四点人祸的原因,可能要等雨水落定后,我们才能知晓。纵观历史上的河南也是水灾频繁光顾的地区。最近的一次是1975年8月5受台风影响,降水中心林州6小时雨量830.1毫米,24小时雨量达到1060.3毫米,3天雨量1605.3毫米,是有记录以来河南地区的最强降雨,近代尚且如此,历史长河中由于降雨、黄河泛滥导致的灾难更是不胜枚举。
中学课本里有一篇古文叫《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是战国时魏国的国君,他对孟子说:我对国家很是尽心尽力了(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出现天灾就把灾民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小米转移到河内,河东出现天灾也是这样做。(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后来的事儿大家也都知道了,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教育了梁惠王。
但梁惠王的做法真的做错了么?我们不妨结合当今河南省的地图来看。河内(当然不是越南的首都)是河南的安阳焦作一带,黄河北上的河道弯曲处,山河交界,历史上的黄河频繁改道洪水多发。河东是如今山西运城和临汾一带,黄河几字形的东边,也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的谷地,汾河也是一到灾年就会决口受灾。魏国的疆土正好在河内和河东这一区域,这也是梁惠王乾坤挪移灾民的由来。
一个强有力的中央,就是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梁惠王进行宏观调控的行为本身没错,但为什么最后还是没有达到国民增加的效果呢,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魏国的土地面积不大,而观察现有的中国版图会发现,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线的两部分地区,基本和季风线吻合,东边占据了大部分人口,西边是广阔的高地。背靠巨大大陆的我们,一旦到了冬天,会受到大陆产生的强烈的西北冷高压,让北方出现寒冷的干燥的冬天,北京三个月无降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到了夏天正相反,大陆升温快,海洋温度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面对浩瀚的太平洋,大陆容易出现极强的降雨,干燥的华北中原地区在夏天出现暴雨更是常见,河流泛滥改道、农田被毁基本就是历史常态了。这种冬夏差距明显的气候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主流,之前的文章有讲到哈尔滨和威尼斯是同纬度,威尼斯冬天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比哈尔滨的彻骨寒冷舒服了不知道多少。
胡焕庸线
图源:baidu.com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处在一个并不和平的环境中,但我们的文明有能力将每个个体都结合起来,让中华文明从上古时期一路融合发展,成就如今的文明,一步一个脚印的建立起生存尊严和安全感,造就了我们在群狼环伺下屹立于世界文明的可能。
郑州某商场多人被困,群众自发拉起人墙救人
图源:baidu.com
无论是大雨倾盆还是洪水封路,那股子从大禹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与天斗与地斗,逆天改命的精神,塑造了我们如今如此坚毅的民族和文明,疫情肆虐亦或是洪水猛兽,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是祖先的精神。
来源:中国科学探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