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的竞争,正在往更综合、更广度的方向深入。
国家中心城市之争硝烟未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又迎来一场新的竞逐战。
据报道,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这五个城市,包括四大直辖市和广州。天津位列其中,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并未在列,强二线省会如成都、杭州、武汉、西安均未进入首批建设名单。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着什么定位?
要聚焦“国际”,广泛聚集全球优质市场主体和优质商品、服务,加快培育本土品牌,努力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要紧扣“消费”,高标准推进商圈建设,引领消费潮流风尚,加强市场监管服务,全力打造消费升级的新高地。要突出“中心”,不断强化集聚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全球消费者集聚和区域联动发展的中心。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概念,诞生于2016年。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正式拉开中国积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序幕。
▶2019年,商务部等14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具体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0年,商务部启动申报工作。
▶2021年,“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被正式写入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国家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青岛、郑州、长沙、宁波等近30个城市加入到争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头衔的争夺中。
2
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资格申报国际中心城市?
其一,从消费实力来看。
2020年我国内地消费十强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成都、苏州、南京、武汉、杭州。
深圳、上海、北京、重庆、广州位居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4,仅从实力来讲,这四个城市入围第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尚在情理之中。
天津2020年的统计公报,没有披露这项数据。但总的来说天津的数据不会低。
其二,从商业活力来看,商业发达与否,是建设消费中心的关键指标。
从商业魅力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遥遥领先,天津排在成都、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后面。
而在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中,天津在19个城市的排名中仅仅排在12位。
在5个分项指标中,天津的表现,都不如成都、深圳、杭州、武汉、苏州等城市。
天津在城市的综合表现上不是很理想。我们只能揣测,天津进入第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除了直辖市的声名加持,港口城市+北京开放通道+租界遗留下的国际氛围,才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曾经“五大道”商圈的繁华,已经散去。如今数字经济、商业直播的新潮流,天津似乎也不占上风。我们希望天津能借此机会,能做出消费升级的真正举措。
3
考察一个城市的消费综合实力,一些侧面的指标也能看出些门道。
比如“首店经济”,作为拉动消费的新动能,已经成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商业魅力的重要支撑。
这方面表现最好的,还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
据中商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新开首店513家,较2020年同期增长60.3%,较2019年同期也增长了4.4%。
据选址中国数据显示,北京上半年新开首店达434家,远超去年全年首店入驻数量的250家,增长幅度明显。
比如便利店的数量分布,也能从侧面反映城市的消费广度。
2018年末,东莞便有接近9000间连锁便利店,数量最多,比上海还要多出1000多间,堪称“中国最便利的城市”。
而作为北方城市的代表,北京、天津就略显羞涩了。北京面积接近上海3倍,但便利店只有2613家。天津面积接近上海两倍,便利店更是只有964家,竞争力不足。
夜间经济也是一个衡量城市实力的维度,夜间经济能直接拉长一个城市的消费时间长度。
数据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作为消费的“黄金时段”,夜间经济不能错失。特别是在2020年,夜经济对促进消费更有着特别意义。
在《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2020)》中,重庆、成都、长沙、青岛、北京、西安、上海、深圳、广州、武汉十个城市成为2020年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
新国货的创造力,也在见证一个城市的综合创新力。
这点,做的最好的还是长沙,火遍全国的餐饮品牌文和友、咖啡品牌三顿半和网红茶饮茶颜悦色,无人不知。
一项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数据指出,诞生新品牌数量最多的十个城市是:上海、广州、北京、深圳、杭州、长沙、济南、苏州、东莞、武汉。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火热与“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提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作为未来中国的新发展格局而存在。
未来,北上广津渝之外,还会有更多城市位列其间。这其中,消费实力一流、商业发达、国际化突出的深圳、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都是有力竞争者。
所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争还会持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