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伟/文7月26日,全球瞩目的中美会谈在天津举行。外交部副部长谢锋与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进行了4个小时的沟通,之后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会见了舍曼。
这次会谈给外界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中美双方今年春天在美国安克雷奇大吵一架,没吵够,到了夏天,双方移师天津再吵一架,更激烈。
真是这样吗?
有一个细节。根据笔者的统计,此次来华的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Wendy Sherman女士有四个中文译名:中国外交部在官方文件里将其称为“舍曼”,美国国务院的官方翻译为“谢尔曼”,台湾地区媒体称其为“雪蔓”,香港特区媒体称其为“薛曼”。
四个名字都对,但是同时出现在各种官方文件和媒体报道中,不能统一为单独一个名字,总让人感觉有点怪异。
这种情形,有点类似于中美天津会谈后双方的反应:各自表述,互不否认。
因为各自表述,所以双方的民众都觉得自己国家的外交官义正辞严、气势逼人。王毅国务委员划了三条底线,警告美国不得逾越;谢锋副部长说美国坏事做绝,还想好处占尽,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样的表态,在中国人看来,铿锵有力。至于舍曼,在美国国务院的官方公告中,她在会谈中也把所有的问题一股脑全部端了出来。看起来,双方是互不相让,现场火药味很浓。
但是,双方都没有否认对方发出的公告和信息。比如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国务院的公告只是简略地提到舍曼“谈到我们对北京在网络空间、台湾海峡两岸,以及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行为的关切”,但是中方的公告则提到舍曼“重申恪守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
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外宣传策略。有些话,虽然在会谈中说了,但是并不愿意对外公布。一方不愿意公布的,另一方公布了,被公布的一方不能否认,因为会谈中确实说了这样话,做了这样的承诺。
除了以上各自表述、互不否认,此次会谈中透露出的一些积极的、正向的信息也非常重要。
比如,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对此次会谈的总体评价:“总体看,这次会谈深入、坦率,增进了对彼此立场的了解,对争取下一阶段中美关系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再比如,舍曼对中美关系的定位:“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中进行了多次接触,美方愿继续同中方进行开诚布公的接触对话。美方也希望两国实现和平共存。美方无意限制中国的发展,也不想遏制中国,乐见中国实现发展(中国媒体报道的内容)。”
也许还有一部分内容,双方都没有公布。这有可能是双方正在促成某项重大外交活动,在达成共识之前,双方有默契,不对外公布。
此次天津会谈之后,对于后续中美关系的发展,笔者作出如下分析和预测:
第一,中美关系总体可控。
事实上,自从1979年建交,中美关系摩擦不断、斗争不断,但一直是斗而不破。最危机的时候有两次,一次是1996年台海危机,美国派遣两支航母舰队给“台独”撑腰打气;一次是2020年,中美互相关闭一家领事馆。这两次危机算是动了真章。除了这两次危机,其他的大吵大闹、小吵小闹,此起彼伏,会长期存在。
第二,与特朗普相比,拜登的孤立、诋毁策略更难对付。
特朗普的特色是只认钱,所以和中国打贸易战,只是到了后期,眼看竞选连任有危机了,迁怒于中国,才开始大作政治文章,诋毁中共、骚扰调查在美中国人。与特朗普相比,拜登则更有章法,用价值观联盟孤立中国,借人权、民主、自由诋毁中国,并且用激烈吵架的方式加强这种效用。
台湾大学石之瑜教授有类似的观点。他分析说,美国找中国吵架是故意的,它在国际场合屡屡给中国罗织罪名,然后周期性地与北京口角,这是一种战略理性。美国通过和中国吵架,可以达成三个目的:1、巩固盟邦,不动摇、不骑墙;2、威慑第三国不可向北京靠拢;3、进而鼓励第三国向北京抗争。美国通过这个策略激发了中国的战狼外交,让世人亲眼看到,而且不断看到,中国对美国的压制无计可施,中国既不可怕,也不可爱。
第三,经贸交流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压舱石。
这也是笔者一直以来的观点。中美经贸关系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麻杆打狼——两头怕。中国人怕美国技术脱钩、科技压制,美国人担心对中国廉价产品、对中国供应链依赖过深。这个两头怕,各自有一个代表性的产品,美国的芯片和中国的口罩。美国的芯片不用多说了,中国人都知道。至于口罩,中国人竟然可以将制作成本压缩到一美分一只,然后出口到美国,让美国的口罩生产商坐困愁城。这两个产品,以及中美贸易的不断攀升说明,中美经济的互补性是非常高的。这是中美关系保持正常的基础性因素。
如果中美两国的外事部门还有下一次会谈的话,那么,双方很大概率还会大吵一架。但是,这样的吵架,一方面不会影响到两国正常的经贸交流,另一方面,等到某项重大的外交活动出现的时候,就暂时不会吵架了,就风吹云散了。
什么外交活动呢?
你懂的。